美而不置也。篇中如严公武、汝阳王琎、李公岂、苏公源明、郑公虔,皆与
公有旧也。而王公思礼、李公光弼、张公九龄,则惟因其贤。然叹旧则必推
本其贤,而怀贤则不必其有旧。以是知怀贤又重于感旧意矣。”诗人所以要
选择这八位人物来予以哀悼,主要是因为他们都是诗人所敬爱的人物,他们
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中各自具有某一方面的代表性。王思礼、李光
弼、严武三人都是良将,在平定叛乱与抵御外侮的战争中战功赫赫。李琎是
皇族中最称贤德之人,且以“谨洁”见称。李邕是誉满天下的名士,且具有
刚直不阿的风范和嫉恶如仇的品格。苏源明、郑虔二人都是孤贫笃学之士,
在陷贼时苏拒伪命,郑则托病不就伪职且以密章达灵武,都能保持操守。张
九龄为开元贤相,以其才能和忠贞品德为开元盛世作出了贡献。然而这八位
人物生前都有才能不得施展、抱负未能实现的悲哀;王思礼功名未就,年寿
不永。李光弼忠而见谤,忧惧而没。严武曾遭贬谪,年亦不永。李琎佯狂避
祸,无所作为。李邕名高招忌,惨遭杖杀。苏源明屈居下僚,饿死长安。郑
虔远滴海隅,至死未还。张九龄被谗罢相,远离朝廷。《杜诗言志》卷九云:
“哀八公,非独哀其亡逝,大半皆有惜其不能尽用于时之戚。此又与少陵生
平自伤之怀抱相感发耳。”这话说得极好,杜甫确是在才能不为世用这一点
上与八位人物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这种个人的悲剧事实上也正是唐帝
国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八哀诗》还有两个未曾明言的哀悼对象:
诗人自己和整个国家,这是何等深广的悲哀!①
第三是反思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由于那个转变过程的关键是安
史之乱,所以诗人的思绪集中于安史之乱及其前因后果,如《往在》一诗,
开头就说:“往在西京日,胡来满彤宫。中宵焚九庙,云汉为之红!”突兀
而起,惊心动魄,正说明了那场动乱在诗人心头留下的烙印是多么的深刻!
这方面的作品以下列两组诗为代表作:
诸将五首
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昨日玉鱼蒙葬地,旱时金盌出
人间。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多少材官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
其二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族。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胡来不觉潼关
隘,龙起犹闻晋水清。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其 三
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朝廷衷职虽多
① 对于《八哀诗》的艺术成就,后人或褒或贬。褒者如宋人韩驹谓其“笔力变化,当与大史公诸赞方驾”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六《诗话后集》引)贬者如叶梦得以为“本非集中高作”,“其病盖
伤于多也,如《李邕》、《苏源明》中极多累句”(《石林诗话》卷上)。又明人杨慎以为《张九龄》纪
事失轻重之体,乃补一篇,仇氏《杜诗详注》卷一六录之,而浦起龙则痛驳杨、仇之非(《读杜心解》卷
一)。我们认为《八哀诗》确有一些芜句,不够精警,但它在对材料的剪裁上是别具心眼的,限于篇幅,
兹不细论。
预,天下军储不自供。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
其四
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殊锡曾为大司
马,总戎皆插待中貂。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良诩圣朝。
其五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主恩前后三持
节,军令分明数举杯。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才。
对于这五首诗所针对的史事,清人钱谦益笺之颇确,择要迻录如下:其一,
“此诗指汉朝陵墓,以喻唐也。宫阙陵墓,并对南山,有充奉屯卫之盛,而
不能禁胡虏之入。? .禄山作逆,继以吐蕃,焚毁未已,骎骎有发掘之虞。? .
所以告戒长安之诸将者如此。”其二,“当景龙之时,张仁愿筑城虏腹中,
制其南牧。? .不及百年,而揭胡作逆,回鹘助顺,堂堂中夏,借力犬羊以
资匡复。? .是以悲潼关之失隘,思唐尧之一旅,劝勉河北诸将,不应无韩
公之老谋,而以贼遗君父也。”其三,“此责朝廷之大臣出将者也。将相大
臣,当安危重任,不思何以归职贡,复封疆,补衮职于朝廷,供军储于天下。
如王缙者,不过募耕劝农,修承平有司之职业而已。曰稍喜者,盖深致不满
之意,非褒词也。”①其四,“此深戒朝廷不当使中官出将也。? .炎风朔雪,
皆天王之地。只当精求忠良以诩圣朝,安得偏信一二中人,据将帅之重任,
自取溃偾乎?肃、代间国势衰弱,不复再振,其根本胥在于此。”其五,“此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贻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