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杜诗相比,《秋兴八首》在回忆往事方面有两个特点:诗人的思绪不是分
散于四面八方而是集中于一个方向:长安;诗人心中涌现的不是往事的若干
片断而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这样,《秋兴八首》所展现的时空境界就具
有十分明确又无比壮阔的特点,换句话说,《秋兴八首》体现了杜甫对唐帝
国由盛转衰之历史的整体思考。让我们对此稍作分析:首先,王嗣奭谓“‘故
园心’三字固是八首之纲”(《杜臆》卷八),钱谦益则称“每依北斗望京
华”一句“为八首之纲骨”(《钱注杜诗》卷一五),二说貌似龃龉,实则
相同。杜甫之故园一在洛阳,一在长安,两地相去甚近,而且从“故国平居
有所思”看来,此“故国”主要指在长安者。所以“故园”即“故国平居”,
也即“京华”、长安,诗人自己的追求和失败都发生在那里,唐帝国的兴盛
和衰败也集中体现在那里,所以长安是诗人魂梦所系之地,是《秋兴八首》
中飞扬思绪的目的地。其次,《秋兴八首》前三首中所回忆的多为诗人平生
之坷坎经历,但是正如钱笺所云:“肃宗收京以后,委任中人,中外多故。
公不以移官僻远, 置君国之忧,故有‘闻道长安’之章,‘每依南斗望京
华’,情见于此。白帝城高,目以故国;兼天波浪,叹彼鱼龙。曰‘平居有
所思’,殆欲以沧江遗老,奋袖屈指,复定百年举棋之局。非徒悲伤晼晚,
如昔人愿得人帝城而已。”可见杜甫对自己平生的回忆、感慨正着眼于未能
奋其智能以挽救唐帝国之衰败,《秋兴八首》后四首所回忆的多为长安盛时
景象,明人张綖云:“其有感于长安者,但极摹其盛,而所感自寓于中。徐
而味之,则凡怀乡恋阙之情,慨往伤今之意,与夫外夷乱华,小人病国,风
俗之非旧,盛衰之相寻,所谓不胜其悲者,固已不出乎意言之表矣。”(《杜
诗详注》卷一七弓口诗人所以要“极摹其盛”,正是以昔日之富丽繁盛与今
日之寂寞凄凉形成反衬,从而表现他对那象棋局一样变幻不定的“百年世事”
之深哀巨痛。至于第四首的直接致慨于长安“洊经丧乱”,语极悲愤,不用
多说。综上所述,《秋兴八首》以飞动的思绪纵横于上下千年、①南北万里之
间,无论是视野之广阔还是思考之深刻,它都堪称杜甫在夔州所作的回忆往
事之诗的代表作。
就整体而言,杜甫的夔州诗体现了新的创作倾向:第一是对社会的直接
反映和揭露减少了,诗人收视反听,把注意力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上
述诗歌中那些极为丰富的内容,都是发生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思维活动和情感
波澜。第二是对当前时代的关注减少了,诗人不断地回忆着往事,上述诗歌
中写到的大多数人和事都发生于过去的时代。有的学者认为杜甫的夔州诗“在
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冯至《杜甫传?夔州孤城》),
或即由于这个原因。然而正如上文所分析的,杜甫的夔州诗是诗人对人生与
历史的回顾、总结,其重点是对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的深沉思考。如
果说“三吏”、“三别”等作品是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愤怒控诉,那么夔州诗
就是体现了诗人对造成黑暗现实的根本原因的探索。前者好象一个血气方刚
的青年目睹人民苦难而发出的怒吼,后者犹如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对苦难的
前因后果所作的分析。从表面上看,后者的批判锋芒较为收敛,但事实上却
更深刻、更全面地揭露了苦难制造者的罪恶,从而使批判具有历史性,也就
① 《秋兴八首》中回忆往事的时间幅度不止于“百年”,诗中多次提到汉代的人和事,如匡衡、刘向、承
露金茎、昆明池水等,思接千载,限于篇幅,兹不详论。
更为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诗为心声,夔州诗正是杜甫晚年的内心独白,由
于这种独白融入了深广的历史意识和社会内容,所以它深沉、博大,余响不
绝,千载以下的读者仍能从这些诗中感受到诗人心灵的强烈震颤。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出峡东下。三月,舟抵江陵(今
湖北江陵)。诗人在江陵逗留了大约半年,生活上很不如意,写有“结舌防
谗柄,探肠有祸胎。苍茫步兵哭,展转仲宣哀”(《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的诗句。秋未,杜甫移居公安县(今湖北公安),境遇亦不佳,又写有“羁
旅知交态,淹留见俗情。衰颜聊自晒,小吏最相轻”(《久客》)之句。不
久又沿江东下,于岁暮到达岳阳(今湖南岳阳)。诗人登上岳阳楼,凭眺着
闻名已久的浩森湖水,心绪翻腾,作名篇《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贻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