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查慎行所评,此诗“阔大沉雄,千古绝唱。”(《瀛奎律髓汇评》卷一)
何焯称其“破题笔力千钩”,冯班称其“次联力破万钧”(同上),年迈体
弱的诗人仍能表现出如此雄强的笔力,可见其创作活力至老不衰。然而诗中
所流露的感情则极为沉痛,自身的衰老、飘泊,亲友的杳无音讯,国家的动
荡不安,这一切都沉重地压在诗人的心头,无怪他凭栏远眺,不禁老泪纵横!
大历四年(769)正月,杜甫过洞庭湖,沿湘江南下,三月抵潭州(今湖南长
沙),又抵衡州(今湖南衡阳)。杜甫本想去投奔任衡州刺史的友人韦之晋,
可是当他到达衡州时,韦已调任潭州刺史,杜甫在衡州举目无亲,只得折回
潭州,没想到韦已病卒。①从夏至冬,杜甫一家一直住在停泊在潭州的一叶扁
舟之中。杜甫在潭州结识了韦迢、苏涣等人,他们对这位老诗人相当敬重,
但对诗人的生活没有很大的帮助,诗人一家常常要忍饥挨饿。大历五年(770)
四月,湖南兵马使臧玠据潭州作乱,五十九岁的诗人又一次携眷逃难,复至
衡州,写下了“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白马》)的沉痛诗句。其时
杜甫的舅氏崔玮摄郴州(今湖南郴州)刺史,诗人欲往投之,至耒阳(今湖
南来阳)遇江水大涨,泊舟于方田驿,五日不得食。耒阳县令聂某送来酒肉,
方免饿死。因阻水不能南行,乃回掉北归。暮秋时节,诗人离开潭州,欲北
归中原。入冬,诗人病倒在行往岳阳的舟中,作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对“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疮痍乾坤表示
了最后的哀痛。
我们的诗人终于走完了充满着苦难的人生历程,永远离开了他万分眷恋
的祖国和人民。他的灵枢旅殡于岳阳,四十余年后才由其孙杜嗣业归葬偃师
首阳山下。“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之二)这本是
杜甫对李白命运的不平之呜,竟然成了他自身命运的确切写照!
① 《哭韦大夫之晋》云:“贡喜音容间,冯招疾病缠。南过骇仓卒,北思悄联绵。”细味其意,杜甫北返
潭州未及见韦。
第三章千锤百炼的艺术造诣与炉火纯青的老成境界
一、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是古典诗歌语言艺术的大师。自从来人提出杜诗“无一字无来处”
的说法以后,人们的注意力多集中于杜诗中的成语典故,也即杜诗对前代书
面语言的继承、吸收(详见第一章第六节)。其实,杜诗的语言艺术还有另
一个渊源,即民间口语,元稹诗云:“杜甫天材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
伶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酬孝甫见赠十首》之二,《元氏
长庆集》卷一八)所谓“当时语”,就是活的语言,人民口头的语言。
对于杜诗中运用口语俗字的情形,前人早已觉察,宋人黄彻曰:“数物
以‘个’,谓食为‘喫’,甚近鄙俗,独杜屡用:‘峡口惊猿闻一个’、‘两
个黄鹏鸣翠柳’、‘却绕井栏添个个’。《送李校书》云:‘临岐意颇切,
对酒不能喫’、‘楼头喫酒楼下卧’、‘但使残年喫饱饭’、‘梅熟许同朱
老喫,。盖篇中大概奇特,可以映带者也。”(《溪诗话》卷七)宋人孙
奕亦曰:“子美善以方言里谚点化入诗句中,词人墨客口不绝谈。”还举出
了“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见那背面啼,垢腻脚不袜”等二十一个
例子。(《履斋示儿编》卷一○)他们所举的例子都是零星的字句,其实杜
诗中颇有通篇用口语写成的,例如《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杨伦评曰:“情
事最真,只如白话。”(《杜诗镜铨》卷九)又如《盒侧行赠毕耀》:
偪侧何倡侧,我居巷南子巷北。可恨邻里间,十日不见一颜色。自从官马送还官,
行路难行涩如棘。我贫无乘非无足,昔者相过今不得。不是爱微躯,非关足无力。徒步翻
愁官长怒,此心炯炯君应识。晓来急雨春风颠,睡美不闻钟鼓传。东家蹇驴许借我,
泥滑不敢骑朝天。已令请急会通籍,男儿性命绝可怜。焉能终日心拳拳,忆君诵诗神慎然。
辛夷始花亦已落,况我与子非壮年。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径须相就饮一斗,
恰有三百青铜钱。
王嗣奭评曰:“信笔写意,俗语皆诗”,“真情实话,不嫌其俗。”(《杜
臆》卷二)如果说前一首是因为摹写田父口吻才“如白话”的,那么后一首
是写文士生活情景的,居然也通篇俗语,可见杜诗之运用口语并非限于某一
种题材。我们知道,在多数盛唐诗人笔下,古体诗中或许会偶尔出现一些较
为俚俗的字句,但象上述两首社诗那样通篇用口语写成的情况是绝无仅有
的。至于在近体诗中运用口语俗字,那就简直是匪夷所思了。然而在杜甫晚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贻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