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虽为佳作,但不能代表杜甫七绝的主要风格,而杜甫七绝的代表作正是那
些声调拗峭、多用俗语、质重直截,从而与王、李绝句大异其趣的《夔州歌
十绝句》之类。①黄庭坚曾说:“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
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社子美《夔州歌》,所谓同
工而异曲也。”(《跋刘梦得竹枝歌》,《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六)他看
出了刘禹锡的《竹枝词》与杜甫的《夔州歌》之间的相似之处,但还没有悟
到这是由于杜诗与刘诗都受到巴蜀民歌影响的缘故,刘禹锡在《竹枝词引》
(《刘梦得文集》卷九)中说他在建平(今四川巫山)听到民间《竹枝》歌
声“卒章激讦如吴音,虽伦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可证
唐代的巴蜀民歌的声调中有拗峭的一面。至于语言之俚俗、表达方式之直率,
都是民歌固有的特点,不用多说。杜甫早年所作七绝《赠李白》声调完全合
律,晚年所作七绝《江南逢李龟年》风格酝藉高华,而偏偏在流寓巴蜀时所
作七绝具有当地民歌的一些特色,这决非偶然的现象,而是他有意识地学习
民歌的结果。
夔州歌十绝句(其一)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翟塘险过百牢关。
其 六
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
其 七
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斜之舟行若风。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
杨伦评《夔州歌十绝句》曰:“十首亦竹枝词体”(《杜诗镜铨》卷一三),
甚当。明人李东阳更认为:“杜子美《漫兴》诸绝句,有古《竹枝》意,跌
宕奇古,超出诗人径蹊。”(《怀麓堂诗话》)的确,杜甫的七绝所以能在
王、李诸人之外另辟一径,无疑是得益于学习民歌。此外,杜甫晚年的七律
中时有“吴体”,例如《愁》,题下自注云:“强戏为吴体。”这显然也是
仿效民歌声调的结果(详见本章第五节)。
然而,杜甫在诗歌语言艺术上的巨大努力绝非仅仅体现为“清词丽句必
为邻”(《戏为六绝句》之五),即广泛地借鉴、汲取古往今来的书面语言
和口头语言中的精华,而更体现为“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
聊短述》),即在诗歌创作中自铸伟辞。
杜甫在炼字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后人对杜诗的用字之妙赞叹不已,欧
阳修《六一诗话》中记载说:
① 参看马茂元《谈杜甫七言绝句的特色》(载《杜甫研究论文集》二辑),陈邦炎《试论杜甫绝句的得失》
(《草堂》1982 年2 期)等文。
陈舍人从易当时文方盛之际,独以醇儒古学见称。? .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
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
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
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
杜诗原题作《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身轻一鸟过”的
下句是“枪急万人呼”,是形容将军之矫捷勇武的,由于将军骑马飞奔闪过
目前,是水平方向的运动而非上下运动,故“落”、“起”、“下”三字均
欠妥,而“疾”字又失于抽象,唯有“过”字才维妙维肖地画出了发生于刹
那之间的动态。使人惊奇的是,这句使陈从易等人叹服的诗句在杜甫集中本
是不甚起眼的一句,换句话说,类似的诗句在杜诗中简直是车载斗量,举不
胜举!孙奕指出:
诗人嘲弄万象,每句必须练字,子美工巧尤多。如《春日江村》诗云:“过懒从衣
结,频游任履穿。”又云:“经心石镜月,到面雪山风。”《陪王使君晦日泛江》云:“稍
知花改岸,始验鸟随舟。”《漫兴》云:“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皆练得
句首字好。《北风》云:“爽携卑湿地,声拔洞庭湖。”《壮游》云:“气屈贾垒,
目短曹刘墙。”《泛西湖》云:“政化莼丝熟,刀鸣鲙屡飞。”《早春》云:“红入桃花
嫩,青归柳叶新。”《秋日夔府咏怀》云:“峡束沧江起,岩排石树圆。”《建都十二韵》
云:“风断青蒲节,霜埋翠竹根。”《柴门》云:“足了垂白年,敢居高士差。”皆练得
第二字好也。《复愁》云:“野鹘翻窥草,村船逆上溪。”《移居东村》云:“子能渠细
石,吾亦沼清泉。”《收稻》云:“谁云滑易饱,老藉软俱匀。”《遣闷》云:“暑雨留
蒸湿,汪风借夕凉。”《柴门》云:“石乳上云气,杉清延月华。”《水宿遣兴》云:“高
枕翻新月,严城叠鼓鼙。”《过津口》云:“和风引桂揖,春日涨云岑。”《春归》云: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贻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