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家产,所以一旦有了还乡的希望,首先要整理携带的就是书籍。诗人
性喜读书,又是客居无聊,唯以读书消磨时光,所以手不释卷,喜讯传来,
就信手卷起书来。这个细节性的意象给予我们多么丰富的联想!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对雪》)——如果说上面的三个意象
都做到了“以小见大”的话,那么这个意象简直可说是“以无见有”了。至
德元载(756)冬的一个雪夜,诗人在沦陷的长安独自愁坐,眼前仅有空瓢和
寒炉。空瓢寒炉,这是多么索然寡味的景象!然而诗人却用幻想在瓢内斟上
绿酒,在炉中燃起红火,从而使此景象升华成为意味深长的意象,这里面既
包含了诗人对过去的美好时光的回忆,也包含着他对未来幸福的憧憬,因为
在雪夜对炉饮酒意味着温暖、安宁,正是和平生活的象征。
我们再看一首短诗:
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①
三、四两句构成一个意象:暮春时节,在江南逢见故人。这个意象仅对重逢
的时、地作了交代,即戛然而止,举凡故人重逢时之场景、举止、感受一概
从略,可谓至简。然而正如黄生所云,“此诗与《剑器行》同意,今昔盛衰
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供奉操笔,
亦无以过。”(《杜诗详注》卷二三引)其实所感慨的对象不但有世事沧桑、
人事变迁,而且有年华流逝、异乡飘泊等等,真是一言难尽。由于杜甫这位
老诗人和李龟年这位老歌唱家都经历了四十年来的沧桑变化,都从京城流落
到江南,两人的感慨有着相似的内容,他们在落花时节摹然重逢,事情本身
就足以黯然销魂了,又何须将万干感慨絮絮细说?“落花时节”四字当是即
景书事,然而又好象别有寓意,一切尽在有意无意之间。正由于这个意象具
有极为深远的言外之意,所以这首寥寥四句又平淡如话的小诗竟然使人百读
不厌。
含蓄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总体特征之一,对于篇幅有限的古典诗歌来说,
含蓄的作用尤其重要。杜甫对诗歌意象的惨淡经营颇能体现他对于含蓄美的
追求,而他以细节性意象来表现巨大意蕴的努力说明他对于“以小见大”的
艺术辩证法有着深刻的理解。飓尺万里,这就是杜诗意象特别精警动人的原
因之一。
我们在第二章第五节中曾经提到,杜甫在蜀期间写了不少题画诗。在现
存杜诗中,题画诗(包括题书法的诗)共有二十一首。诗画本有相通之处,
而杜甫的题画诗更是沟通这两种艺术的一座桥梁。上文所述的杜甫诗歌意象
的特征,都很鲜明地体现在他的题画诗中。例如: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画师亦无数,
好手不可遇。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得非玄圃
裂,无乃潇湘翻。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位。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瞑踏孤舟立。沧浪水深青溟阔,
欹岸侧岛秋毫未。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自有两
儿郎,挥洒亦莫比。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小儿心孔开,貌得山僧及童子。若那
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杨伦评曰:“字字飞腾跳跃,篇中无数山水境地人物,纵横出没,几莫测其
端倪。”(《杜诗镜铨》卷三)我们认为此诗中“飞腾跳跃”的实为一个个
意象。“堂上”二句突兀而起,把一个惊人的意象呈现在读者眼前,江山之
间烟云明灭,不但使意象具有动态美,而且以极简洁的物象组成了阔大的境
界。最奇特的是,把“枫树”、“江山”与“堂”叠合在一起,又以“不合”、
“怪底”的惊讶洁问把诗人的惊奇、赞叹之意注入此叠合意象之中,从而取
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同样,“反思”以下四句也创造了一个惊人的意象。
王嗣奭云:“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
此画至今在目,真是下笔有神。”(《杜臆》卷一)我们认为这一句中又以
“湿”字为画龙点睛之笔,山水画的气韵生动离不开水,如果画中烟云明灭、
草木鲜润,那么整幅画就气韵生动了。而一个“湿”字正好概括了这些内容,
真可谓是“得画家三昧”了。①“风雨急”、“天应位”都是“障犹湿”的衬
托,它们以奇特的想象使这个意象变得奇警不凡。“天姥闻猿”和“青鞋布
袜”两个意象的特点是诗人让自己走进画面,前者把画中峰峦说成是自己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贻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