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 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早知
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仇兆鳌赞曰:“只此四十字中,风景形胜,庙貌功德,无所不包。其局
法谨严,而气象弘壮,读之意味无穷。”并且分析道:“首二秋至禹庙,三
四庙中之景,五六庙外之景,未乃因禹庙而遡禹功。”(《杜诗详注》卷一
四)从表面上看,杜诗确是如此:层次清晰,“局法谨严”。然而事实上中
间二联绝非单纯写景,因为贡橘柚、驱龙蛇都是大禹的功绩。①而“嘘青壁”、
“走白沙”,“造物之气势,即神禹之气势也”(《读杜心解》卷三),都
紧扣了禹的事迹。所以此诗的意脉是:首联慨叹禹庙之古老荒凉,中二联既
是写景,也是缅怀禹治水安民之事迹,并想象禹凿山导江之气势,末联以正
面赞颂禹功作结。如果说《月夜》的意脉贯若联珠,那么《禹庙》的意脉则
如草蛇灰线,似断实连,两首诗在意脉上一明一暗,异曲同工。一般说来,
律诗的严整形式(尤其是中间二联的对仗)容易造成意脉的中断,而杜甫的
律诗却做到了“外文绔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文心雕龙?章
句》),这是杜甫的律诗出类拔萃的重要原因。
① 《尚书?禹贡》:“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袖锡贡。”《孟子?滕文公下》:“禹掘地而注之海,
驱蛇龙而放之菹。”按:最早指出这二句社诗是用典的是宋人孙觉(莘者),说见晁说之《晁氏客语》。
上面分析了杜甫的二首五律,然而清人黄子云说:“杜之五律、五七言
古,三唐诸家亦各有一二篇可企及。七律则上下千百年无伦比。其意之精密,
法之变化;句之沈雄,字之整练,气之浩汗,神之摇曳,非一时笔舌所能罄。”
(《野鸿诗的》)可见杜甫律诗的飞动神妙主要体现在七律之中。让我们看
几个例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
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是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读杜心解》卷四),明末黄周星评曰:
“写出意外惊喜之况,有如长江放溜,骏马注坡,直是一往奔腾,不可收拾。”
(《唐诗快》卷二)如此流转自如的语气、如此贯若连珠的意脉,显然具有
近于古诗的特征,李因笃评此诗说:“律中当带古意,乃致神境。然崔颢《黄
鹤》以散为古,公此篇以整为古,较崔作更难。”(《杜诗集评》卷三)的
确,象崔颢《黄鹤楼》那样的七律,作于七律调式尚未成形之时,平厌不甚
谐,对仗不甚工,带有“古意”是情理中事。可是杜甫的这首七律不但通首
合律,而且尾联也对仗工稳,如此严整的形式竟然丝毫没有束缚其跳动的情
思,真是难能可贵。那么,此诗的奥秘在于何处呢?清人顾宸指出:“此诗
之‘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于仓
卒间写出欲歌欲哭之状,使人千载如见。”(《杜诗详注》卷一一引)虚词
的斡旋确是此诗语气流转的原因之一,但更值得注意的却正是意脉的流畅:
首联写初闻喜讯之激动;颔联虽为对仗,但“看妻子”与“卷诗书”实为两
个连续性的动作,而且正是在“涕泪满衣”后才有的动作;颈联承“喜欲狂”
而来,因喜而放歌纵酒,且思及还乡;尾联遂筹划还乡路径,不但用流水对
法,而且一连嵌入四个地名,以见其思绪之飞扬。从首至尾,感情如突然开
闸后泻出的洪流,意脉也随之一气流注。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
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胡应麟评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内编卷五),诚非虚誉。胡
氏又把此诗与崔颢《黄鹤楼》、沈佺期《古意呈乔补阙知之》二首七律进行
对比:“《黄鹤楼》、‘郁金堂’,皆顺流直下,故世共推之。然二作兴会
适超,而体裁未密;丰神故美,而结撰非艰。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
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
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
走瓦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同上)这个观点与上引李因笃评《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之言如出一辙,并非偶然。正如胡氏所云,《登高》一诗
“句句皆律”、“字字皆律”,在形式上特别严整精致。全诗四联都对仗工
稳,即以首联而言,不但两句相对,而且首句中“风急”对“天高”、次句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贻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