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评传_陈贻焮【完结】(97)

阅读记录

  杜甫就是这样的“仁者”,他爱得深,恨得也深,他自幼便“嫉恶怀刚肠”

  (《壮游》),遭逢乱离后更大声疾呼:“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送

  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可惜杜甫眼看着世间疮痍而不能救,眼看着蝥贼横

  行而无法除,所以深沉的感情就引起了深沉的痛苦。杜诗中有很多沉痛的句

  子,例如:

  “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促觞激万虑,掩抑泪潺湲”(《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君不见空墙日色晚,

  此老无声泪垂血。”(《投简咸华两县诸子》)

  “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柟树为风雨所拔叹》)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九日》)

  “吊影夔州僻,回肠杜曲煎。”(《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赠卫八处士》)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诗人泪流如雨,肝肠如煎,读者也会受到深深的感染。卢世云:“《赴奉

  先》及《北征》,肝肠如火,涕泪横流,读此而不感动者,其人必不忠。”

  (《杜诗镜铨》卷四引)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如果一个人读了杜诗而不受感

  动,那么他肯定是个没有爱心的人!

  深挚的感情又伴随着深刻的思想,这主要体现为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

  深切忧虑,以及对国家兴亡盛衰原因的深沉思考。杜诗中充满着沉重的忧患

  感:首先,诗人身遭丧乱,穷愁潦倒,当然不能不为自己及其亲友担忧。“男

  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之

  七)——这是杜甫为自己的前途而忧虑。“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

  集。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百忧集行》)——这是杜甫

  为全家的生计而忧虑。“天台隔三江,风浪无晨暮。郑公纵得归,老病不识

  路。? .山鬼独一脚,蝮蛇长如树。呼号傍孤城,岁月谁与度?”(《有怀

  台州郑十八司户》)——这是杜甫为远谪朋友的安危而忧虑。更为可贵的是,

  诗人已经跳出了个人的小圈子,他忧郁的目光投向了远为广阔的现实。《自

  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等名篇

  固不必说,即使在那些似乎与国政时事无关的题材中,其忧国忧民之情也时

  时有所流露。例如在饮酒时,他写道:“岂无成都酒,忧国只细倾”;(《八

  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在送别时,他写道:“国步犹艰难,兵革

  未衰息”;(《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在题画时,他想到“时危惨淡来

  悲风”(《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在观舞时,他想到“风尘澒洞昏王室”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咏月则云“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月》);咏雨则云“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对雨》)。正如宋

  人所说:“少陵有句皆忧国。”(周紫芝《乱后并得陶杜二集》,《太仓稊

  米集》卷一○)忧患感不但直接给杜诗抹上了沉郁的感情色彩,而且使杜诗

  在反映社会和时代时具有无与伦比的深刻性,在预见或预感当时尚未发生的

  历史进程时也具有惊人的准确性(详见第四章第五节)。所以我们说感情的

  深挚和思想的深刻是杜诗沉郁风格最深层面的内涵。

  人们往往认为杜诗的“顿挫”仅仅与诗歌形式有关,①我们则认为“顿挫”

  同样存在于杜诗风格的第三个层面,即感情和思想的层面。前面说过,“顿

  挫”这个术语本来就是兼指感情和声调、文气的,其涵义之一就是感情的抑

  扬起伏。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如果一个人具有丰富的感情

  和深邃的思想,那么他的内心绝不是波澜不起的一口古井,而是波涛汹涌的

  一片大海。杜甫的内心就好象是一片大海,动荡时代的疾风骤雨使这片大海

  波澜起伏,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又使它忽而高涨,忽而低落,就象大海

  中的潮汐一样。杜甫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对于国家中兴的任何迹象,有时仅

  仅是传闻,他都会欢呼雀跃,兴奋不已,《洗兵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等诗就体现了这种兴奋心

  情。同样,对于国家的任何危机,那怕是尚处于潜伏状态的危机,杜甫都为

  之忧心忡忡,《饮中八仙歌》、《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等诗就体现了这种忧患感。当然,更多的情形是,杜甫为国家,

  人民的巨大灾难而痛苦,《哀江头》、《北征》、“三吏三别”等诗皆为显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贻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