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论语_贾志刚【完结】(79)

阅读记录

  【解析】对于大禹,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呢?想想当年,没有汽车没有飞机,甚至道路也未必有,就这么扛着扁担走天下,三过家门而不入。那时候还没有挖土机,甚至铁锹都没有。就这么愣是把大水给治了,那不是伟大至极了?

  【现实解说】怎么没有发动大伙学习大禹精神呢?这有点奇怪。

  16.32(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过错,因此牢骚抱怨也就少了。”

  【解析】看到别人的优点,忘记别人的缺点,就能少很多抱怨。这个道理,孔子早就明白了。这段话,可能是说给子张听的。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儿子,父亲去世之后两人不肯继位,结伴出走。周武王伐商,两人曾经阻拦。后来周朝灭了商朝,两人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双双饿死。成语“不食周粟”就是讲他们的故事。按理说,他们是周朝的敌人,可是奇怪的是,周朝人普遍对他们抱有敬意。

  【现实解说】善于忘掉别人过错的人,烦恼会少很多,朋友会多很多。

  16.33(16.11和16.12)★★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吾未见其人也。”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译文】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解析】这是孔子晚年,因为一生失意,有了隐居的念头,可是最终下不了决心。因为有了隐居的念头,所以开始狂赞伯夷、叔齐。

  绝大多数版本中,这一章分为两章,即,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吾未见其人也。”为一章。“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为一章。不过,这两段显然是连在一起的,因此这里作为一章。

  无得,就是实在找不到值得称赞的地方。既没有先进事迹,也没有雷锋日记,想称赞他都找不到借口。

  【现实解说】隐居就隐居吧,饿死自己就不应该了。况且,孔子所推崇的隐居,也都不是饿死自己的那种啊。如今科技太发达,要隐居不容易,所以,大隐隐于市吧。

  16.34(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解析】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泰伯回来奔丧之后又去了吴地,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

  泰伯和仲雍是吴国的开国君主,也是吴姓的祖先。

  无得,就是实在是找不到恰当的词汇。太伟大了,现有的词汇都不够用了。

  【现实解说】只见过不称职的官员死皮赖脸不肯辞职的,没见过主动让贤的。

  16.35(18.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解析】商纣王无道,于是弟弟箕子进谏,被贬为奴隶,叔叔比干进谏,被杀。另一个弟弟微子知道这个国家要完蛋,于是远走东北而去。箕子的后人后来被周武王封在宋国,所以箕子是孔子的祖先。微子逃到了辽东,后来的朝鲜就是他的后代。

  基本上,这三个人是三种选择:第一是离开,第二是进谏被贬为奴隶,第三种是进谏而被杀。与前面“邦无道”的三种选择相比,不知道孔子得出怎样的结论来。

  【现实解说】仁不仁的,为了商纣王这样的暴君,不值。

  16.36(18.8)★★★★★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译文】被遗落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份,这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份,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说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很随便,能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合乎权宜”。“我却同这些人不同,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解析】孔子的意思是,自己与这些人是一类。伯夷、叔齐属于不投降不屈服,绝食抗议的那种,最为高尚;柳下惠、少连属于不同流合污,但是也不直接对抗的那种,次一等;虞仲、夷逸属于逃避现实,闲云野鹤那种,又次一等。朱张呢?是孔子没说还是弟子们忘了记,倒也不重要。

  说来说去,还是在说“邦无道”时候的选择,与卫国三君子相同,伯夷、叔齐相当于史鱼,柳下惠、少连相当于宁俞,虞仲、夷逸相当于蘧伯玉。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句话最有意思,说了半天,孔子说我不一定。既然跟他们都不一样,说他们干什么呢?老年痴呆症状。

  【现实解说】老妈对孩子们说:“西红柿很好,维生素丰富,西红柿炒鸡蛋很好吃;胡萝卜也很好,维生素丰富,胡萝卜丝炒肉丝也很好吃。孩子们,今天中午咱们吃干煸四季豆。”得,所有铺垫都等于没说。

  16.37(18.11)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骐。

  【译文】周代有八个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骐。

  【解析】关于这八个人,历来的解释其实都是牵强附会,谁也不知道这几个人究竟是谁,有些什么事迹。不过单从名字看,应该都是周人。有趣的是,伯仲叔季各有两人。

  【现实解说】周有八士,今有八婆。

  16.38(18.10)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52书库推荐浏览: 贾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