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又是跟谁吵架了,而且没吵赢,所以干脆来个不讲理:“我傻但是我愿意,干你屁事?”这话有点粗,但是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
这反映了一个事实,当孔子回到鲁国之后,有不少人来试图羞辱孔子,而孔子用不同的办法来回击他们。
【现实解说】我傻但是我愿意。这句话其实挺给力,通常都能一招制敌。
19.42(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解析】感觉上像是喝多了说的话,否则平白无故说什么赞扬过谁诋毁过谁?平常,孔子不说这样的话,怕得罪人。孔老师的意思,我赞扬谁诋毁谁都是有道理有根据的。
【现实解说】赞扬人可以,少说人坏话。
19.43(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译文】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解析】孔子主张多闻阙疑,自己不懂的地方不要强行解释或者糊弄别人,留下来给后人去解决。遗憾的是,《论语》就被后人给胡乱解释了,一点不顾祖师爷多闻阙疑的原则。
后面的一句是打个比方,说就像有马,自己调教不了,就不要瞎折腾,借给别人去调教好了。最后是感慨,说现代的人自以为是,搞不懂的也说懂了,完全没有这种借马精神了。
厚古薄今,孔老师动不动就是这样的感慨。
【现实解说】借马的不多,抢马的不少。谁都以为自己是专家,谁都以为自己是大师。我觉得自己不错,说不定我也是这类货色。
19.44(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性格乖僻的人交朋友,同没有主见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解析】这是长期以来被严重错解的一段话,需要修正。
益者三友的解说没有问题,清晰简单,历来都是这样解说,用词大同小异而已。
损者三友的解说则陷入了“损友必然是坏人”的思维定式。如果说损者三友都是坏人,那还用孔老师来说吗?正因为损者三友不是坏人,才需要孔老师提醒。
便辟是乖僻的意思,性格古怪,难以相处,但是并不等于是坏人,孔子曾经说过“张也辟”,说子张性格乖僻。在这里,孔子指的就是子张。跟乖僻的人交往,最终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然而,传统的解释把便辟解释成奉迎拍马之徒,把“辟”通“嬖”。
善柔通常被解释为口是心非笑里藏刀的坏人,大错,纯属牵强附会。善柔,就是善良但是柔弱之人,换言之就是没有主张的老好人,受人欺负都不敢还口的人,类似唐僧、武大郎这样的人。与这样的人交友,不仅没有任何益处,还会让自己也变得软弱可欺。在孔子的心目中,大致高柴接近这样的性格。
便佞被解释为花言巧语的大忽悠,这个基本上就是本意了。与大忽悠交友,没有安全感并且可能被忽悠进去。孔子喜欢的君子是讷于言的,因此大忽悠肯定是损友。孔子弟子中,什么人是大忽悠呢?刚入学时候的子贡,不过后来在孔子的教导下,子贡已经改了很多,在同学们之中说话已经很有分寸了。
在人际关系这方面,孔子的看法和想法都是非常现实的,意见都是很中肯的,决不会说“不要跟坏人交朋友”这类空话,而更多的是从性格的角度来说。
【现实解说】不跟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不等于就是藐视或者蔑视什么人,正常的人际交往是应该的,只是没有必要走得太近。孔老师的说法,其实是很正确的。
19.45(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解析】这段话之所以放在这里,是要说明孔子判断交友不是以品德为唯一标准的,除了性格,还有能力。要交,就交对自己有用的,能提高自己的人。而不是对自己没有帮助的,让自己退步的人。
19.46(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自夸,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解析】字面简单,意思也简单,不需要太多的解说。
益者三乐是毫无疑问的,唱歌听音乐既快乐又提升素养,多说别人好话,别人会喜欢你,也算是品德高尚,多交有能耐有人品的朋友,今后的路子会宽很多。损者三乐也不错,不过到今天有些变化,譬如佚游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驴友就乐在其中。宴乐也是享受生活和结交朋友的方式,只要不过分,也没有什么问题。
【现实解说】益者三乐值得牢记,应该努力去做到。
19.47(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孔子说:“了解他的动机,观察他的手段,洞察他的目的,他还怎样隐藏自己的真面目呢?他还怎样隐藏自己的真面目呢?”
【解析】廋:音搜,隐藏、藏匿。孔子在讲怎样看人,孔子一生,最讲究的就是君子小人,喜欢研究人,也很有心得。其实,这段话不仅仅用来研究人,如果用来破案,也是非常正确的。所以我们说,如果孔子当侦探,一定是个好侦探。问题是,要做到这三样其实并不容易。而且,如果太强调目的,很容易否定一切。
【现实解说】外交辞令常用的一句话就是:听其言,观其行。以此表达对对方诚意的怀疑。
19.48(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解析】輗:音尼,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軏:音月,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孔子是一个讲诚信的人,对信看得很重。不过,这段话一定是有所指的,指谁?多半是指掌管鲁国政权的季孙家族。
【现实解说】这段话对于当今的中国社会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诚信危机已经非常严重。
52书库推荐浏览: 贾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