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提那些旧事干吗?”常凡知道同学是在安慰自己。
“怎么说,你老兄在券商圈子也是小有名气。我这里最近正好有一家上市公司在搞定向增发。既然你都离开海元证券了,不如直接把你的那些大客户介绍过来。你放心,在提成上我绝对不会亏待你的。”
常凡耸耸肩,又不好直接推却,只好说:“小钱不感兴趣,我现在只对大钱感兴趣。”
“哟,这口气,真不愧是‘少帅操盘手’。”阮明大笑起来。他似乎早猜到常凡会这么回答,常凡不是那种急功近利的人。
阮明刚想挂电话,突然想起了什么:“你这么一说倒是提醒我了,现在快到年底了,你不妨留意一下基金岁末行情。”
“岁末行情?这个不是圈内人尽皆知的吗?”常凡问道,“重仓股最近一次公开都在季报里,距离现在也快三个月了,还能有什么机会?难道你跟基金后台有接触,知道最新的持股情况?”
“你知道现在全国哪个基金经理的知名度最高吗?万富股票优选的基金经理唐烨,今年金牛奖基金经理头衔的最热门候选人,你听说过他吗?”
“唐烨?”常凡一下子来了兴趣,“就是那个唐家二少?”
“哈哈,常兄果然见多识广。说来也巧,有一家上市公司可转债的赎回日马上就要到了。这家公司的一位员工问我,怎样在赎回日让更多持可转债的人转股,我只好说,这就要看他们公司最近的股价,看还有哪家机构认购他们的可转债。他说有一只基金认购了他们公司特别多的可转债,叫万富股票优选。那人后来不小心说漏嘴了,说难怪他们老大在跟基金经理私下商议。果然,我们基金公司的线人也说,唐烨还在加仓这家公司的股票。你说这里面会不会存在什么玄机?”
“你是说,他们一定会联手在岁末行情的时候好好做一把?”
“嗯,我就是这么猜测的,我看那家公司挺着急。”
“是哪一家公司?”
“米特要。”
常凡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觉得自己很没出息。在这个内幕消息满天飞的时代,常凡一贯冷眼旁观,对消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然而这一次,常凡却有一种预感,这只股票很有可能成为常凡的救命稻草。他突然想起阮明并不是一个随性的人,试探道:“哈哈,阮明兄,你把这个消息告诉我,也没什么用啊,我现在又没资金。”
“没资金?就算咱们全班都成了穷人,也轮不到你。你自营业务做那么好,那些客户可都没瞎眼,你若是能把手头的客户转到我们的户头上,来日方长。”
常凡犹豫了。
阮明继续说了下去:“不瞒你说,那家上市公司我真的比较了解,它当年的可转债也是我这里做的。那人告诉我,这家公司之所以发可转债,是想整合一家同行公司,很多人以为他们是想提升养鸡技术,其实是他们的新老大想将公司过渡成一家地产公司。而在可转债说明的合同里,只是说要整合一家同行业的公司,那个核心地皮实则是合同提到的整合对象的关联公司。很少人会查得那么清楚,更没有太多公开资料。怎么说呢?我也蛮佩服唐烨的,这算得上是一个内幕消息。随着消息进一步披露,这对米特要来说显然是个重大利好。我想,唐烨也是利用这一点,实现上市公司与自己的共赢,明星基金经理果然名不虚传。”
“如今真是基金时代,我们自营部做了那么多年,加起来也不过10多亿元,基金业才发展这么短的时间,以后随便募集一下就已经达到上百亿元的规模,你相不相信?以后大的基金公司发一个基金就可以冲到好几百亿甚至几千亿元。”常凡叹了口气,“难怪券商经纪业务越来越难做了。”
“没错,现在就是后机构时代。1993年之后,证券公司的经营范围从经纪业务拓展到证券承销业务,才算是迎来了真正的证券盛世。”阮明同意这个观点,“但你看,券商动辄就合并,基金却在进入黄金时代。”阮明感慨了一下,“况且一家基金公司通常会有好几只基金,傻瓜才会选择分散投资。”
“对了,不是有双十限制吗?最高只能投资流通股的10%,不能超过自己基金仓位的10%上限。唐烨能有那么大把握?”常凡说出了自己的疑惑。
“常凡,恕我直言,你这人技术确实厉害,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你太相信盘面了,这限制了你的视野。你看看,最近市场上哪几只股票屹立不倒?是不是都是基金重仓股?哪个自营部没有一些猫腻,庄家是不是经常联合你们搞拖拉机,来回倒仓拉升股票?在如今的时代,基金都是现成的拉抬工具,反正不是自己的钱,不管搞哪只股票,都没有风险,他们只需要告诉监管部门,他们看好这只股票的价值。有时候他们还一窝蜂地上,反正排名只要过得去,就能生活得挺滋润。这个叫作抱团,你看他们哪次抱团不是无往而不胜?”
“唐烨那只基金就是这么做出来的吗?”常凡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他平日里很少接触这个领域,他想起自己总是很少与外界交流,没想到时代已经变得这么快。
“有些不一样,他的那个基金是个小盘基金。这也有玄机,你想,这年头,谁不想发个资金规模大一点儿的?但这才是聪明人,一来船小好掉头,二来基金公司的其他大盘基金都可以拉抬这只小盘基金的重仓股。只要这只小盘基金出名了,基金公司不是也跟着出名了吗?”
52书库推荐浏览: 仇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