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凶猛无情,但英布倒没有争夺天下的野心,他很清楚自己充其量不过是据地为王的料。
但谁也没有料到刘邦会先入关中,并成为拥有国际威望的领袖。
彭城攻防战时英布之所以没有出手援助楚军,多少在于他对刘邦已有点“心仪”。
因此他决定接见随何。
英布沉默地坐在王位上,直盯着站在下方的使者随何。由于是同乡,又是颇有声望的儒生,英布在直觉上不想给随何太多压力和难堪。
随何随即大胆地主动询问英布:
“汉王的使者随何,谨奉汉王馈赠大王的礼品前来晋见大王。汉王私下不了解大王为何如此忠心于楚王?”
“寡人是楚王底下的臣属王国啊!”
“大王和项王在名义上同为诸侯国,之所以自甘为臣属国,在于大王以楚国强势,可以依赖之。但项王北伐齐国时,亲冒矢石之险而挂帅远征,大王本应率九江国所有兵力为楚王打前锋,这才是臣属之道呀!但大王却只派出了4千人马协助,一个臣属之国怎能如此轻忽呢?”
英布仍冷静地盯着随何。
随何见英布有接纳之意,更大胆表示:
“当汉王攻入彭城之时,项王仍在齐境,大王理应立刻率九江国之军团火速渡过淮水,和汉军决战,以解彭城之围。但大王手下一万多亲卫军团却按兵不动,垂拱无为地坐壁上观,这难道也是臣属之国应有行为吗?”
随何单刀直入地批评,英布却似乎仍无怒意,让随何更有说服他的把握了。
“大王以虚有的臣属地位而欲托国于项王,臣颇为大王担心啊!”
英布:“依你们的立场而言,对我可有什么帮助吗?”
随何:“大王所以不肯背叛楚国的主要原因,在于您认为楚国是强国,势弱的汉王恐无力和楚王对抗吧!
“其实,大王您错了。楚军作战力虽强,但却有着不义的罪名。因为项王背叛了当时的盟约,又杀害了天下共主的义帝,他是无法让天下诸侯心说诚服的。
“汉王虽败于彭城,但仍整编了诸侯归附的军队,坚守住成皋和荥阳两军事要塞,既有蜀汉源源不断的粮食补给,又有深沟高垒的防御工事,各军团已各就其岗位不让敌人轻越雷池一步。
“反观楚国深入敌境八九百里,其间彭越老将军时常袭击其补给,是以粮食供应困难重重,全靠老弱残兵来掌控运输,充分显示项王在人力上已有不及之势。
“如果汉军坚守不动,则楚军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其力量是不会维持太久的。
“况且,万一楚国拥有太大优势,诸侯必然深感不安,将会不约而同的救援汉军。所以楚国愈表现得强盛,愈会让天下诸侯发兵抗拒他的。
“因此长期而言,楚国必不如汉,也必会为汉军所败,这种趋势是相当明显可见的啊!
“如今大王不与万全的汉国打交道,却托付己身于日愈危急的楚国,这是臣最无法了解的地方!
“当然臣并不是认为九江国可以灭亡楚国,而是大王若发兵攻楚,项羽必立刻返回彭城自守,这样一来只要有数个月的时间,汉王就可以完全取得天下。
“如果大王能够提剑举兵协助汉王,汉王也必会封爵裂土予大王,何况九江之地本来便是大王所有的啊!”
直性子的英布对随何的直言非常感动,当场表示:
“寡人愿依照先生的建议。”
强势行动,逼反九江王
然而,随何深知英布心虽动而意未定,因此决定采取更激烈手段以达成目的。
这时候项羽又派使者到九江来催逼英布共同出兵荥阳,以配合全力攻击刘邦的军事行动。
英布不得已,只好和使者召开会议,讨论出兵事宜
随何探听到此消息,立刻率领20人使节团赶往开会地点。
楚使者正在传布项羽指令,责备英布为何迟迟未能发军配合。
随何直入会场,坐在楚使者之上位,大声表示:
“九江王已加入汉军阵营,当然不可能再发兵协助楚军了!”
英布当场愕然,不知如何应变。
项羽使节团大怒,立刻起身离开会场。
随何随即向英布表示:
“事情已决定了,请立刻杀掉楚军使者,莫让他回去泄露军机,并且请求汉王助您对抗楚军。”
事情已无法延迟和挽回,即使杀了随何也很难解开项羽的怀疑,因此英布只好决心依计划而行。
于是他下令杀害楚国使节团,正式起兵加入汉军阵营,准备和楚军作战。
随何在达成任务后,也立刻启程返回荥阳述职。
楚军击破九江军,英布投奔刘邦
项羽在获知九江王英布造反后,非常愤怒,但由于自己即将攻打荥阳,无法分身,乃派出楚军团长老项声联同楚军嫡系军团中首席猛将龙且,率军攻打九江。
龙且的勇猛不亚于英布,而且统率大军的经验丰富,一向是项羽最倚重的将领,也是楚军团中少数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
龙且的特遣部队有5万,比起六地的1万多英布部队,在人数上有压倒性优势。
英布也迅速向各地集结兵力,但九江一直是楚国统辖地区,各地长老和将领对英布叛楚深不以为然,所以大多未能立即响应,有些甚至公开倒向龙且的军团。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