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的悠闲人生_木示铭【完结】(567)

阅读记录

  另有说法是因为拳法中常用于攻击的头肩肘手,胯膝足尾是人身之八极,所以才叫八极拳。

  ……

  ……

  一套八极拳下来,并不是很顺。

  主要还是他不熟悉,加上还要解说什么的,就难上加难了!

  再说了,这只是打法,套路很多,实用性嘛,就看个人了。

  毕竟不是谁都可以说自己就是宗师了。

  当然,要是你自己封的那谁也管不着。

  不过,虽然如此,但许幽熏还是迫不及待的让李旭升进行下一步教学。

  ……·

  自宋初至清中叶,我国历代掌管天象历法的大臣“钦天监监正”皆由***担任。

  ***教认为,“真主无形,无事不知,无处不在”,“万物生变介于阴阳”。

  吴钟公正是以此理论破译道家《易经》,解释“太极”与“八极”,追求“无形”之境界的。

  他认为:“太极”阴也为“文”,八极阳也为“武”;“文”之为“静”,“武”之为“动”;“静”之天下则安,“动”之乾坤可定;天下安,乃万物生存之本;乾坤定,生万物演化之力,二者相辅相成,可谓“安”生“定”,“定”生“安”也。即易经所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分八卦,八卦变化至穷极(八极)”。

  使整个宇宙至大而无外,至小而无内,浑然一体,将有形化无形,复归“天经”之理,使八极武术境界高达“意无定向,招无定式,力无定处”,令对手感到攻击之力无处不在,防不胜防。

  故门内谚语称“有招有式皆是假,无招无式才是真,无形是我门中宝,阴阳变化奥妙深”。

  在这些朴素且深奥的理论指导下,八极拳以火暴、猛烈与太极拳的稳健、柔和相对应;八极拳以刚中求柔、刚而不硬、硬而不脆、柔而不软,与太极拳柔中求刚、身法圆活、刚柔相济、连绵不断相对应。八极拳以八八六十四手翻八八六十四招与太极理论八八六十四卦相对应。

  由此巧妙地开创了中国武术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两种不同风格的门派相偶并立而存在。

  所以得自武有八极定乾坤,文有太极安天下。

  而说到太极拳,就不得不说一下其代表的文化性了。

  在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中国人性格气质的,莫过于太极拳了。

  在讲解到太极拳的要领之时,李旭升也是难得的耐着性子,与许幽熏慢慢道了。

  太极拳合技击与养生为一体,是一种意气运动。

  它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形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由内换,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在技击时,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打大力,从不以拙力取胜。

  太极拳由一系列螺旋缠绕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呈圆形。

  从外观上看,太极拳全部是划圆的动作,与其他拳派迥异其趣。

  在行拳时,它要求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以内气催动外形,示柔缓于外,寓刚疾于内,沾手即发,以此体现出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独特技击风格。

  在技击原则上,太极拳坚持重在防御,以守为攻,以退为进,即所谓“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太极拳高手们一般不主动进攻,而是防范周严,后发制人。

  他们多是等待对方进攻,一搭上手,即粘住不放,舍己从人,顺对方进击的方向,以弧形动作化开对方的劲力,借力打力,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特长。

  太极拳利用离心力原理,以腰脊为中轴,自己一切动作皆为内圈,而始终置敌于外圈。

  这样,即便内圈的动作慢些,仍可胜过外圈的“快”,易使对方失去重心。

  行拳者在舒缓潇洒的旋转之中,随时可以骤然发劲。

  太极拳的发力多是弹抖之劲,称为“寸劲”,即在极短距离内,无须大幅度作势,即可将内劲发出。

  这是由意气引导,身体诸大关节高度谐调,而于刹那之间爆发出来的一种合力,其劲甚短,其发极速,其力冷脆,具有较大的威力。不少人以为太极拳动作迟缓,无法用于技击,其实是一种误解。

  太极拳讲究以弱胜强,以慢胜快,以少胜多,以巧胜拙,最忌以拙力死拼滥打,最忌硬顶硬抗。

  它是一种蕴含着深奥哲理、充满了智慧的拳种,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体现了中国对人生、对宇宙的悟解,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而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诸大拳系中,太极拳始终具有文化层次上的明显优势。

  虽然在他来到这里之时,太极拳的威望已经被不少薄利之徒给污染了,但作为已经传承了千年的文化,你就不得不承认它的地位就摆在那里。

  而且到现在为止,研究各种太极拳著作的,不仅数量最多,并有理论深度,在功法和技击方面较少保守性。

  再加上太极拳融技击与养生为一体,老少咸宜,所以能在短短几十年间,由北而南,风靡全国,成为发展势头最快的一个拳系。

  而且还因为如此,甚至让隔壁的棒子都想着吞一口,可见人家的眼光。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浓厚的文化底蕴、辨证的养生之道和超然的运动心态,都决定了它不仅有利于人们的躯体健康,更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

52书库推荐浏览: 木示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