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显沉闷,总体还行吧。”
“…那票房呢?”
“我又不是观众,我哪知道票房!”
“你不是有院线吗?排了多少?”
“跟《叶问》差不多…”
韩山坪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张俊生虽然没有明说,但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明确,他不是很看好《梅兰芳》的票房成绩…
说实话,张俊生很难理解中影为什么这么信任陈恺哥…
除了一部《霸王别姬》盈利了…
很多人都知道陈恺哥的金棕榈,却不知道陈恺哥在戛纳还有两个金闹钟——年度最无聊电影,用于闹醒睡着的观众!
《荆轲刺秦王》直接让投资人破产…
赴美之后,拍了一部《温柔地杀我》,出品方看了成片折后,直接发行dvd,仅在中国、俄罗斯上映,全球票房没到100万美元…
然后再也没人敢请他拍戏,灰溜溜跑回中国鼓捣了一部《吕布与貂蝉》…
《梅兰芳》不好,除了不老老实实拍传记片,私货太多以外,最大的问题,在于陈导的“聪明”,其实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老李拍《见龙卸甲》,觉得赵云自己太孤单,就愣给赵云编了个npc大哥,史书里翻遍了,没有这么一号人。符合港片的一贯尿性,没有兄弟也得整出兄弟来。
陈导,觉得梅兰芳日本也爱,甚至比中国人还爱,为了凸显这个,导演安排一个日本人自我了断一下。
爆假,假到观众的阈值遭不住了,整个观影体验就一泻千里。
老李的底蕴摆在这,他理解不了一个层面的三曹,一个写出出师表的诸葛亮。
他只能理解从西贡街砍到四方街这种人物,所以他得加npc。
恺哥大概是太聪明,他的电影,不仅仅像评论说的,跟他这个年龄男人的性生活一样,前一半坚挺,后一半疲软。更主要的是,陈导自已添加的桥段,自己觉得历史应该如何发展的那些出戏的私货,恰恰是他自认为自己无比坚挺的部分。
梅兰芳的青年时代,梅兰芳的蓄须明志,都是这个人物非常闪光的地方,但是别忘了,一切都是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的,套用一句名言,艺术有可能是无国界的,但导演和角色绝对是有国界的。
假如导演持续地陷入解构历史的自我意淫和拔高,必然冲淡历史里原有的很感人的力量。
这也是《妖猫传》的问题!
《妖猫传》其实真是个好题材。
小导演想都不敢想的题材,猫能说人话,最后竟然真的就是只猫!
总局真的是给足了面子,换个低成本的小恐怖电影,什么猫不猫的,全给你禁了!
说到底,脱离群众,脱离好编剧的陈导高高在上太久了。
不屑拍老百姓,就乐意拍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拍帅哥穿得纤尘不染在那里扯无上密。
格局要大,逼格要高,肚里又没货。
现状就是这么个现状,一线大导也好,文化大佬也好,掌握了大量的资本,资源和社会影响力,自己忙于应酬,不好好看书学习,毫无深刻思想,坐吃山空,强撑格局。
第五十二章 生气
张俊生的看法只能代表他自己,陈恺哥磨砺两年,岂会因为一个不相干的人就推翻自己的计划?
燕京首映之后,接下来就是松江、临安、武*汉、蜀都的首映,规模浩大!
很可惜,首日票房平平无奇,只有不到1000万,别说跟《叶问》相比较,就是《无极》也比不了…
当年的《无极》,六个小时内缔造了1100万元的票房!
所谓文艺片,商业片,其实都没有清晰的界限,只有投资多少才是片子的硬指标。
投资大又乏味,以自己是文艺片开脱没有道理。
好的文艺片,绝不乏识货的观众,一定可以收回投资。
真正有个性的文艺片,即使观赏性不强,仍然有欧美上映的机会。比如三峡好人图雅的婚事以及侯孝贤蔡明亮王家卫的作品。
《梅兰芳》投资不小,又有章紫怡这样的知名影星,结果一个拷贝卖不出,一个小奖拿不到。
其实,纵观《梅兰芳》的冲奖之路,就知道这片子肯定没戏!
入围柏林是中影公关,临时加的名额,后来去参加美国西雅图这样的独立电影节,连前十都未进,又去巴西、比利时等若干不入流电影节,打着中国申奥片的幌子去讨奖,仍然一奖未得。
章紫怡的片酬并没有收的很高,1500万人民币算是友情价——她在美国,片酬是500万美元!
由于海外无望,据说尾款有些没付…
……
6号,悦华放映厅,公司内部举行了小型放映会,邀请了不少院线经理…
“真厉害啊,一毛钱没花,就拍了一出戏,关键还挺好看!”
新影联的高军看了《非诚勿扰2》之后,给了很高的评价。
都是圈子里的,当然知道《非诚勿扰2》的广告收入达到6000万,但是拍摄成本还没到4000万…
很多时候,国产电影的投资明明很高,但拍摄出来品质非常低劣,粗糙无比。这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洗钱,另外一种是预算被黑了。
悦华从没出现过这种情况,除了因为监制、制片人都是自己人,最主要的,他们邀请的摄制人员基本上都是内地正规的团队!
52书库推荐浏览: 老徐牧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