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保密性质的工厂特意选在远离城市的大山下,周围只这么几个村子,赶集也逢三才有一次,还有学不会的乡音,愚昧落后的乡民,干燥空气里的土腥味......
她觉得她永远不能习惯。
即使这个温柔的男人对她是真的好,甚至在恢复高考后支持她考大学。只是她实际上初中都没怎么好好学,而手边除了慕文用过的课本外也没什么学习资料,所以前两年很自然地落榜了。
但当返城的政策在他们那地方落实后,杨丽就什么都不管不顾地走了,走的时候因为她的离婚要求他没同意,她甚至是在他上班时偷偷离开的。
慕文追到了上海,他找到了妻子也第一次见到了大都市的繁华,虽然他上过学可也没有出过省。
妻子家只是上海最普通的平民家庭。
妻子还有一个去云南的姐姐也回了家,两个突然归来的女儿不仅让这个家住的局促,还陷入了经济困境。
本来两个女儿下乡了,留城的儿子也结了婚,儿媳妇都已经怀孕了,可现在两个女儿齐刷刷地回来了,大女儿扔下了两个孩子,小女儿甚至还没离婚。
慕文找上门时正好看到妻子和一个与她长得很像的女人一边糊火柴盒,一边和一个怀孕的女人在吵着什么,虽然听不懂,但看她们神色不善,应该是没说什么好话。
妻子父母对他还算热情,毕竟女儿被照顾的很好。但妻子看到他时没有逃走的心虚反而是破釜沉舟的决心。
他们的谈话是在他陪着妻子在公用水房里洗衣服时进行的。
她的态度很绝决,他在水池边沉默着,看她把一盆衣服都搓过后拧大水笼头淘洗着,一共淘了三遍。
想起在家乡只能节约使用的井水,他想他有点明白这个女人的逃离了。这种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不是他对她的好就能改变的。
在她的家里吃了一餐饭,小盘子小碗,没有荤菜,但是是大米饭,还有一大碗紫菜虾皮汤。
他又想起她一直吃不惯的面食。在家里慕爷爷和杨丽口粮都是随生产队走的,他们这个地方因为缺水,水稻种得很少,所以一年到头也分不上几斤大米,倒是能分些黄米。
慕文有粮本,每月有几斤大米的供应,家里的两个男人都是常年吃面食,所有的米都省给她。但这依然很少,即使和着黄米一起煮成的二米饭,也不是她能肆意吃的。
吃饭的桌子就是刚才糊火柴盒的方桌,屋里东西很多很乱,远不如他们乡下的土房子整齐。但她明确说了她宁可天天打地铺睡也不愿再回去了。
最后她和他第二天一起回了西北,她是去办手续的,他同意放她走。因为她的姐姐说了,她还年轻又没有孩子,很容易再找个结婚对象。他想也是的。
第11章 杨丽
11、杨丽
没想到的是在回去的火车上杨丽开始呕吐,各种不适。慕文也是大夫,虽然学的是西医但家学可是中医,本以为她是因为拥挤晕车,却没想到一搭脉才发现居然怀孕了。
这个迟了几年来到的孩子让两个人本来的打算发生了根本改变。
杨丽是打算打掉的,她要回城,这个孩子太不合时宜。
而慕文当时提出两个办法:一是同意离婚,但杨丽要生下这个孩子,可以在孩子断奶后回城,他会把家里的现金都给她让她能够安身立命。
另一个是不离婚,杨丽已经复习了两年多,她可以一边养胎一边复习,以后她考上大学后可以离婚也可以毕业后回来他们一起过,他会带孩子,会供她上学,也会等她。
杨丽一直是精明的,如同当年她只是想了想就答应了慕文的求婚。
这次回上海打破了她最后的幻想:在上海她已经没有家了。
她离了慕文并不是只为回上海随便找一个人嫁掉的,她想过的好生活也不是在阁子间里糊火柴盒。
最重要的,她的娘家是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支持她考大学的。可笑的是,这个男人可以。这个她准备放弃的男人。
这个男人在她最潦倒的时候给了她一个家,在她背叛的时候又给了她一条退路。这是她平生最看不起的滥好人性格。
可从以前到现在,她其实一直是这个滥好人性格的受益者,她想不承认都不行。
杨丽一直认为慕家人很有些奇葩:这样的新社会了,慕家还是延续着从前的思维过活,如同慕爷爷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人生下来就是要受苦的”。
他们不计较得失,不积极主动,更不投机取巧,就这么勤勤恳恳老老实实的过活着。即使有着好名声又怎样呢?
还有那莫名的热心肠——从前是为看不起病买不起药的人义诊送药,家里都置不了两亩地,当然这一点意外地让他们有了不错的成分。而现在她的公公明明可以天天坐在卫生站里等病人上门就好,却成天四乡转着上门看诊,不过这也让他们一家继续了以前的好名声,也间接地促成了慕文上大学。
到了慕文更是个不会拒绝不会说不的性格,谁张口都会帮忙,也不管自己是什么条件,别人又有没有利用他。
但她决定留下来了,至少现在,她会生下这个孩子。这也是她期盼过的孩子,如果她最终还是要离开,至少也给了这个男人一个孩子,不至于太亏欠。
杨丽并不认为自己自大,虽然慕文是大学生,但她是上海人,而且她也会变成大学生,更何况她知道这个男人是爱着她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顾不语 年下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