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前男友炒CP的日子 作者:叶陈年【完结】(107)

阅读记录

  一圈人商量了几分钟,没想出法子。
  副导说:“要不留给后期调色处理吧。”
  这也是很多作品心存的侥幸,感觉有点不太对诶,算了,交给后期吧。后期一看收到的素材这么垃圾,由此可以看出那群人的水平,算了,敷衍做一下吧。一来二去,就成了烂片。
  孙周和显然不是这种轻易妥协的人,摇摇头拒绝副导的提议。
  这个时候,五十来岁的灯光师说道:“要不要试试顶光?”
  孙周和一顿,陷入沉思。
  摄影师立马说道:“我觉得可以!”
  他看着灯光师,点了点头。
  其实画面的光影效果都是摄影师负责的,但每个摄影师都希望遇到一个有自己想法且经验丰富能和他互补的灯光师,而不是只听从他的命令,让怎么打光就怎么打光,粗糙又毫无灵魂。
  孙周和略一思索,有点振奋:“试试!”
  顶光,顾名思义是指光源位于被摄物体上方,主要用于表现反面人物,属于反常光效,可能会有失真,所以一些摄影师并不喜欢用顶光。
  但顶光用得好,也有非常惊艳的效果。
  此刻,夏犹清惊坐在床上,一束光从头至下打在他的脸上,与环境的阴暗形成对比,着重突出他的脸部轮廓,显得更瘦削、棱角分明。他的困境被一束光无情地揭破,黑暗在此时就成了明明白白的囚笼,困住他的身体以及灵魂。
  他的眼神在顶光下被遮掩了些,却更深、更余味悠长。不会给人直接的冲击感,但在后面回想起来,一定会惊起一身鸡皮疙瘩。
  而这一束顶光其实还有一层寓意,意味着夏犹清正在光与黑暗的边缘行走,往前一步,或往后一步,都将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过!”孙周和终于露出满意的微笑。
  姜吹雨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跑过去看最终效果,就一束光的区别,但仔细咀嚼,又有很微妙的不同。像一道佳肴里不能多也绝对不能少的一撮盐,这一点不同就造就了孙周和想要的画面。
  转场休息的时候,姜吹雨看到那个五十岁的灯光师蹲在一旁弄一些奇奇怪怪的工具,就走过去观摩。
  穿着朴素工装的灯光师仰头看了他一眼,笑道:“下个场景需要亮一点,我在找合适色温的灯管。”
  “挺有意思的。”姜吹雨笑了笑。

第49章 宣传
  姜吹雨以往只对灯光师有过一次漫不经心的关注,还是因为某次拍摄青春剧。
  同剧组的男配贿赂灯光师, 要求给他打光更用心细致一点, 还要在灯前加上比主角更多的柔光片, 好让他在镜头前显得皮肤状态好、无毛孔、有光泽, 更年轻貌美, 最好能碾压姜吹雨。
  柏冬知道以后愤愤不平。
  姜吹雨对此倒不在意,他们的相貌是不同维度的,不是靠灯光就能突破次元壁垒。
  《天台故事》剧组里那个五十多岁的灯光师——导演和摄影都叫他老吴,丰富了姜吹雨对这一工种的认知。
  中场休息时,姜吹雨没事就去看老吴拆卸、调整灯具和相关设备。
  老吴很少经受这样的关注,再加上姜吹雨实在讨老人的喜爱,所以老吴很乐意跟他说话,一开始只是说拍摄:“下场戏导演说有很大的象征意义, 要配合氛围的话,得加色纸, 但色纸会损耗一些输出, 所以我要换个高色温的灯,保证清晰度。”
  姜吹雨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天台故事》从剧本上看场景简单,但其实复杂的都在那些看似不重要的东西里,孙周和经常是一个道具一个道具地扣细节, 对灯光师的要求同样很严苛。
  不同的家庭要有不同的布光, 而光源在烘托氛围的同时,也要保证对比度和清晰度,还要注意演员的走位不会产生穿帮的阴影。
  这些都是老吴和姜吹雨随口提的, 其实里面还有更多的学问没法仔细说。
  后来老吴和姜吹雨熟了,也能闲聊上几句,比如说他以前进剧组遇到过的事情:“有次我遇到个半路出家的导演,看上去挺有追求,非要用钨丝灯,说这种灯光很有质感。没错,钨丝灯的光多好看啊,但是贵啊,成本高,人力和电力都高,我给了他预算,他又拍桌子说我中饱私囊。”
  姜吹雨觉得老吴经验很丰富,问他给哪些电影打过光,老吴倒是如数家珍,张口就能提十几部。
  只是姜吹雨一部都没听过,背地里搜了老吴说的那些名字,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电影,能上院线的都少,找来几部看,也没什么特别。
  姜吹雨想问老吴这么厉害,为什么别人都不知道的样子。

52书库推荐浏览: 叶陈年 娱乐圈 破镜重圆 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