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抬起头看他,目光充满了欣喜和骄傲。
“我们采用了当前世界上最好的高性能环氧钢筋、不锈钢筋、高性能海工混凝土、合理的结构、工厂化制造等,集目前国内国际最好的耐久性技术,来保证港珠澳大桥达到120年的使用标准,这在华夏也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说初期他们还有借鉴国外案例的想法,那么,当真正接手这个工程,并将所有技术全部了解透彻、彻底吃透以后,目前他们已经创新出了四百多项新技术,连申请专利都得各种排队……
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科研创新可谓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题中之义。
说句不客气的,国外目前的技术,很多已经落后于他们了。
这种情况,他们还需要去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成功吗?
“不,我们不需要。”
林总工挺胸抬头,站得笔直:“我们拥有最团结的团队,有着最新、最严谨的专业技术,甚至,我们已经制定了比国际更为严苛的验收标准,我们的目标是?”
台下,所有人已经握紧双拳,与有荣焉,在这一刻齐声大呼:“120年!”
不是八十年,也不是一百年。
他们的目标是120年!
带着这般情绪,所有人直到最后一节沉管运到泊系区域,都依然平静不下来。
一个个步骤,干净利索。
每个细节都监测到位。
无人水下对接,靠的是彼此的默契与仪器的精细。
“所有人,各就各位!”陆子安目光盯紧屏幕,声音果断而冷静:“开始!”
按照他们在会议室进行的一样,每个人分工明确,一个个动作快速而精准。
这一次的对接,比预想中的更加顺利。
迎流面积增大?他们采用的是更大的拖力和技巧,全面克服海流影响。
沉管太长,仿似加长版的“航母”在拖航中的姿态更加难以控制?管节系泊的每一次带缆都要经受流速、流向的影响,且走锚的危险陡增?在数次成功拖移的经验下,这都不是事。
而他们新研究出的深水无人沉放对接测控系统,则实现了世界上首次无线应用,成为此次浮运安装的创新和亮点。
伴随着陆子安和苏林两位总工的一道道专业的命令,最后一节沉管终于对接成功。
“偏移度为……0.2毫米。”
虽然及不上精准度最强的,但也已经比他们原本计算的要精准不少。
对于这个结果,大家都表示,已经很满意很满足了。
只是,陆子安还是有些忧心忡忡。
这节沉管的高低差有些大,对接达到这个精准度,确实已经是很不容易。
更改是不大现实,但是不改的话……
他仔细计算了一下数据,有些担忧地道:“如果是这样的话,最后最终接头的精准度,给我们的余地就不多了……”
听了他的话,苏总工也有些担心,但还是摇摇头:“没关系的,车到山前必有路,下个月才合龙呢,不急。”
他没有说的是,目前的这个数据,真的是已经非常难得了。
留给他们的余地,陆顾问觉得不多,但其实,如果按照计算后的数据来看,只要最终接头的高低差控制在15mm以内,顺利止水,整个海底隧道工程,就已经很成功了。
只是,他心里也清楚,陆顾问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
他也没劲陆子安,只是手一扬:“走,我请大家好好搓一顿!”
在这条件下,他也只能承诺这种不痒不痛的奖励了。
他们都在庆祝,陆子安却把自己关了起来,决定对合龙进行一次更加精细的分析。
毕竟,是收尾了呢!
不想虎头蛇尾,他希望,尽他自己最大的努力,交出一份最完美的答卷。
在陆子安埋头苦苦研究的同时,其他工程段也陆续传来了好消息。
52书库推荐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