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少私宠:小小鲜妻,好美味_深海月下【完结】(1173)

阅读记录

  这样严苛紧绷的环境无疑是令人麻木的,时间久了,连人都会变得不再像是人,更像是一具行尸走肉一般。

  由此也可想而知,在商鞅变法控制下的秦国百姓,活得有多痛苦煎熬……

  他们几乎是恨透了商鞅这个人。

  恨到哪怕是在商鞅死后,尸体被五马分尸,依旧有无数的百姓对着他的尸体吐口水。

  虽然商鞅变法的行为确实让秦国的国力在短短时间内变得强盛,可是这种强盛,却是通过压榨所有秦国子民而得来的。

  正文 第2637章

  不管是秦国内出身高贵的名门贵族,还是那些连名字都没有的平民百姓……

  在商鞅变法的残酷碾压下,他们都是这场运动的受害者。

  甚至可以说……

  在当时的秦国,除了秦王室以外,所有人都是变法运动的受害者,用他们的利益和血肉填满了秦国的国库,让秦国第一次拥有了由弱变强的机会。

  对于置身事外的后世人来说,这或许很值得。

  因为人人都知道,商鞅变法不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经过,哪怕发动这场变法的人不是商鞅,也会有李二张三之类的人出现,推动历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不可能避免的。

  所以,不管推动这场变法的人到底是谁,变法的过程又有多么残酷和可怕,只要它所带来的历史结果是有益的,是对秦国发展有好处的——那就是值得。

  历史本身就不是靠笔墨来书写的。

  它的每一次前进,每一次转折,每一次发展……都是用赤/裸/裸的鲜血和人命堆积起来的。

  没有鲜血,就没有历史的进步。

  甚至就连那薄薄的史书上,哪一个字不是用血染成的呢?

  对于如今的现代人来说,那些遥远的历史已经成为了古老的过去,鲜血和白骨也早已经涅灭成灰,轻飘飘的没有半点真实的存在感。

  所以,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我们,可以完全事不关己的旁观着那段遥远的历史,居高临下的点评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转折,鲜血早已经消失不见,留下的只有历史奠定的结果。

  于是我们觉得,那些残酷都是不存在的,只要结果是好的,是对历史有益的,我们就认为那是对的,是值得的……

  这样的想法和判断,是何等事不关己的傲慢?

  这个世上只有两种身份的人才会轻描淡写的说出“只要结果好,一切牺牲都是值得”这样的话。

  一种身份就是像现代人对古人的历史评判,因为时间久远,也因为事不关己。

  所以可以满不在乎的只看重结果,完全忽略过程。

  而另一种身份,则是这件事的推行者和主导人,或者说是罪魁祸首也可以。

  他们往往清楚的知道过程中的牺牲和残酷,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或许是真的只看重结果,或者又是为别的私心,让他们宁愿忽略过程中必须要付出的严重代价,不惜一切手段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

  商鞅一手推动的秦国变法,就是如此。

  他的意图其实一直都很明确,就是想让秦国的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强盛起来,为此可以不折手段。。

  他原本是卫国君王的后裔,也算是皇子龙孙,但是卫国覆灭之后,他便成了一阶草民,空有一腔学识,却偏偏找不到施展的舞台。

  魏国的君王不相信他的学识,对商鞅百般羞辱嘲笑,还把他赶出了王宫大殿,随后又有魏国的大臣进言要魏王干脆杀了他,因为商鞅本身确实是有能力的,魏王如果不将他收为己用,那就索性杀了他,以免他投奔别国,被别国所用。

  正文 第2638章

  魏王虽然没有采纳这位大臣的提议,但是商鞅也没办法继续在魏国待下去,只能带着满腹的愤懑匆匆离开魏国,一路进入了秦国境内。

  恰好在那个时候,秦国当时的君王秦孝公正在张榜求贤材,商鞅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求到了秦孝公门下。秦孝公不介意他被魏王弃之不用的过去,也不在乎他以前的卑微出身,反而还觉得他十分有才学,不顾当时其他臣子的反对,执意把商鞅留在秦国为官,还给了他很多别人所没有的优待。

  在战国时期,“士为知己者死”从来都不是一句夸张的玩笑话。

  赫赫有名的君子之交“伯牙子期”就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至交典范,一曲《高山流水》,惊艳了整个华夏历史,也让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友情”传唱千古,几乎是个华夏人就没有不知道他们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里,几乎所有文人士子都是十分重视“知己”两个字的,风骨铮铮为知己者死,俨然是当时所推行的文化潮流。

  而对于曾经郁郁不得志的商鞅来说,秦孝公不仅仅是他要追随的君王,更是对他有着知遇之恩的知己。秦孝公能理解他的学识和想法,不介意他的出身和过去,力排众议的提携他、重用他,给了他身为一个有才之士最重要的发展舞台。

  这样一番恩情,就如同伯乐对于千里马的意义,再生父母一般。

  因此,商鞅对于秦孝公的忠心与感恩,几乎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他用自己的一生来报答这份知遇之恩。

  秦孝公本人在秦国历史上也是一位有智的明君。

  正是在他的手上,秦国才真正走上了由弱变强的道路,他是推动秦国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奠定秦国强大的最初根基所在。

  对秦国制度和法律的改革,一开始其实并不是商鞅主动提出来的,而是秦孝公本人想到的。

  只因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变法人选,再加上改革的内容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几乎是惊世骇俗的,以前也从未有过这种先例。

  秦孝公自己心里也明白,这种改革方法一旦被提出来,势必就会遭到秦国所有贵族和大臣的反对,因为改革本身就是在损害贵族的利益,他们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轻易同意的。

  而在那个时候,秦孝公手里既没有适合办这件事的人,又没有绝对的把握可以压制住那些贵族和大臣,于是就只能忍耐下来,在心里默默酝酿着。

  一直到商鞅的出现,秦孝公才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变法人选,于是就将这件事交给他负责。

  而商鞅本身就是法学大家,改革变法几乎是他的老本行,再加上秦孝公的知遇之恩,商鞅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这件事,并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将“商鞅变法”推行至秦国的每一寸土地,也囊括了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商鞅所主导的变法改革是非常成功,甚至是英明的决定。

  正文 第2639章

  他用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弱秦蜕变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这样的功劳,连历史都必须铭记。

  然而,对于商鞅本人来说,改革变法的成功却是他最大的催命符,尤其是在一直支持他的秦孝公只当了短短二十四年的君王便去世之后,商鞅紧跟着就被刚刚继位的秦孝公的儿子、秦惠王用五马分尸的残忍手段杀死,连一具全尸都没有留下。

52书库推荐浏览: 深海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