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记事_绯毓【完结】(355)

阅读记录

  他沉默着,秋月也没在开口,一时屋里弥漫着一股肃杀的味道。

  良久,年羹尧才开口道:“我冷眼瞧着皇上待你们母子二人与其他妃嫔不同,将来皇上也不会亏待了你们的。”

  听他话里的灾生不详之兆,秋月巨惊之下,连泪都忘了,忙追问道:“二哥,此话何解?”

  年羹尧并不直答,只转首看着门外竹影,“将欲取之,必先予之,难道这个二哥也会忘了不曾?”

  是了,那还是她小的时候,缠绵病榻之时缠着年羹尧将的小故事。她对东方塑的这一段故事特别感兴趣,连带年羹尧对此事亦是熟门熟络。

  秋月扶座而起,行至年羹尧面前,“既然二哥知晓,那为何还要做下如此之事?那日二哥来信呈出资刻印《陆宣公奏议》一事,皇上甚为欣喜,与我相商要亲自为之撰写序言。不料二哥后来竟自拟了一篇,呈予皇上。二哥在皇上身边伺候多年,皇上是什么性子的人,自然也是知道个一两分,为何会做出如此忤逆圣意之事?”

  年羹尧盯着秋月水灵的双眸,直直道:“正是因为体察了圣意,所以我才会做出如此之事?”

  秋月大惊,“什么?”

  年羹尧负手行至大殿中央,望着殿内匾额,幽幽叹道:“如今边境已定,数十年之内定不会前来再犯,而我年羹尧——经略七省的大将军,手下有雄兵十万,甲士千员,猛将如云,谋臣似雨,已经是功高盖主了!无论我怎么做,不过是‘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结局罢了。月儿,你还记得‘火烧功臣楼’之事么?”

  朱元璋火烧功臣楼!

  功臣楼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登基以后,下令建造的。

  听到造功臣楼,凡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无不深受感动,称赞太祖英明。只有军师刘伯温忧心忡忡,来到皇宫,见了朱元璋,恳求说:“如今王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辞官归田。”朱元璋忙说:“军师随我辛苦半生,如今正当享福,为何就要归隐?”刘伯温说:”朝中政事劳神,臣年老力倦,只想过个清闲的晚年。”

  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许多金银送给刘伯温,亲自送出宫外。

  刘伯温出了皇宫,来到徐达府上,向他辞行。临别,刘伯温握着徐达的手说:“徐兄,小弟走了。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徐达一时不明白,想问个究竟。刘伯温说:“照此行事,日后便知。”

  功臣楼建成了。

  朱元璋择定日子,邀请所有功臣前来赴宴。这一天,日头刚落,功臣楼里一片笙歌,灯烛辉煌。赴宴的功臣们互相恭喜、道贺,好不热闹。

  徐达心里记着刘伯温的临别赠言,哪有心思与众人寒暄。他举目望望楼顶,雕梁画栋,纵横相连;低头看看地面,方石成格,平滑如镜。忽然,他把耳朵紧贴墙壁,用手对墙敲了几下,觉得声音”咚咚”发嗡,他的脸“涮”的一下,白得像纸一样。这时,只听一声喝道:“皇上驾到!”百官肃立,躬身行礼。

  朱元璋昂然走进大厅,笑容满面,来到席前,忙叫免礼。众人纷纷起身。酒宴大开,热闹非凡。徐达平日酒量不小,今天却怎么也不敢多喝,一直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

  酒正吃到兴头,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连忙随后跟上。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离席?”徐达说:“特来保驾。”朱元璋说:“不必不必,丞相请回。”徐达哀戚问道:“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

  朱元璋暗暗一惊,心知徐达已识破了他的计谋,只得沉默以对。徐达见皇上不言语,又说:“皇上如果执意,臣不敢违命,恳望日后妻儿老母得以照拂。”说毕,转身欲回。朱元璋忙说:“丞相随我来。”

  他俩刚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功臣楼瓦飞砖腾,火光冲天,可怜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

  朱元璋为了永保朱姓天下,才设下这火烧功臣楼的毒计! 而徐达和刘伯温虽逃脱了功臣楼一事,最后却仍逃不脱朱元璋的陷害,俱含恨死去。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有时候,不是不眷恋生命,可有时候,为了保住身后那一大家子,确实不得不死!

  秋月胆寒,难道胤禛如此凉薄,也会像朱元璋那样对待有功之臣么?

  如此对待有功之臣,难道他不怕天下人的指责么?

  年羹尧察言观色,哪里不明白,

  “所以,二哥必须给皇上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让他免去天下臣民的指责。”

  看着年羹尧坚毅的背影,秋月泪如雨下,原来,那个看不透的人,一直是她。

  可她还在不断指责他,二哥,他一个人,就竟背负了多少。

  沧桑的面庞,沉默的背影。

  “我不懂,”秋月摇头道,“难道不能像宋太祖那样‘杯酒释兵权’麽?”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听到秋月哽咽的声音,年羹尧转身道,“今年皇上四十有六了,年将半百,而皇上所有子嗣中,最大的四阿哥不过才十四岁,皇上怎么可能让二哥留着,威胁大清江山?”

  四十岁,正是一个男人风华正茂的年龄,可在这医疗不发达的古代,却是年将半百,半截身子入土之人。

  《红楼梦》里林如海为何会将年约五六岁的黛玉送到贾府,非愿也,实不得不为也。四十多岁的林如海,在而后两年,便染了风寒去世。

  胤禛不能保证年羹尧永远的忠心,不能让任何人威胁到这个位置,要为他未来的继承人做好一切。

  他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皇帝,她从来都知道。

  历史哪个当政者不是双手染满鲜血的?

  她理智上能理解,感情上却接受不了。

  他是一个成功的男人,他睿智、冷酷,胸怀大志,心系天下。

  他是冷静多疑的,一将功成万骨枯,王图霸业下面,步步血印,触目惊心。

  年羹尧离开了,秋月甚至什么都做不了。

  让他放弃兵权?

  可若是简单的放弃就能活命,那历史上又怎么会有那么多功臣与冤狱。

  年羹尧是清醒的,所以他才有了这个选择。

  他死后,胤禛甚至可能对年家其他人网开一面,得到那些大臣的称赞拥护。

  原来,这才是历史的真像!

  天黑沉了下来,残阳西斜,坐在厚实的褥子上,秋月却是止不住的发抖。

  一股冷意袭来,让她胆寒。

  (因为放了一段历史进去了,为了除开灌水之嫌,所以我多写了500字,O(∩_∩)O~这是我心中真正的历史,总觉得年羹尧不会这么肤浅,所以在文里为他辩解一番。不然,依照古代对女子的轻视,四四却是不可能为一个女子饶了年府一家,毕竟他是个公私分明之人。四四和年二爷之间的君臣知遇之恩,和这最后的合作,都十分默契。果然合作了几十年的人(*^__^*) )

52书库推荐浏览: 绯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