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殇魂_梵天【完结】(29)

阅读记录

  杀孽真的太重了!打下一个领头作乱的寨子,就将活人全部屠杀、焚烧灭迹;其他寨子里的人一见是这种结果,在朝廷宣抚的官员面前吓得敢怒不敢言。

  很快的,赵申乔他这一路军剿了两个寨子,最重要的是平抚其他二十个寨子,数万苗民诚心归附--人数和情形自然可以夸张些。

  恩,她的活儿是不是快完了?

  还有,她是不是做得多了些,超过了四贝勒所交代的"多听、多看,少说、少做"?

  唉!还有那么多的死人,但愿他们不会来找她诉冤。

  阿弥陀佛……

  城墙脚下的草丛里,是几个月来听多了的挣扎与惨叫。古今中外的士兵们,做着相同的卑鄙无耻的事情。但是--

  短暂的叫声之后,是浓稠的血味。

  桑玛抄起长枪就冲了下去。

  "出来!"

  显然,这名士兵被她严厉的喝声吓住,正要发作,却见黑洞洞的枪口指着他的脑袋!

  听说这名面貌漂亮的小个子侍卫是京城皇子派来的心腹,本来大家就当尊瓷娃娃供着,生怕不小心摔了哪位爷的小心肝。不成想这小子的枪法好得邪门,不管离得多远、跑得多快,一个响儿就是一条人命,叫人不怕也不行啊!

  "嘿呵,龙佳大人。"士兵讨好道,"这名女子身上带着短刀、行踪诡秘,小人正要盘问,她就拔刀相刺!因此小人--"

  "闭嘴!去,在地上挖个坑。"

  "挖、挖坑?"干吗?

  "把你埋了!"

  "啊--大人!饶命啊!"

  正要跪地磕头求饶,这士兵听见好听的嗓子这样讲:

  "便宜也占了,人也死了,还不把人家好好埋了?难道还等她的族人来找你寻仇?!"

  "呃,啊……是,是是……"

  浅浅的坑很快挖好了。那个被杀死的女子注定了悲惨的结局,谁也改不了。可她至少拥有一座独立的坟墓,可以合衣、完尸入葬。因为尚书大人有令:这附近的几个寨子不论男女老少,一律处死坑埋!

  而这个建议,多少是出于自己的建议……

  桑玛垂下手中的枪,心中不无懊恼。走在绿荫婆娑的山路上,山风吹过树叶发出的细响。她没有什么不能杀生,不能作恶的观念。对每个人、每支军队、每一个国家而言,孰轻孰重都有各自的衡量依据。而她,选择京师的某几个人的利益……

  带着这份恍惚的心情,以及一堆"分享"了她的功劳的将佐们的"谢礼"--二十两之内,不为贪吧--恍恍惚惚地上路。

  对,是恍惚……

  "谁?--"

  没有人!

  桑玛在马上转头张望着。四下无人。

  可耳边又是谁在说着:去吧……离开吧……

  像是……像是就在身边?

  桑玛皱眉,想摆脱这种酥麻的感觉。那声音就像是风,说:去吧……

  前面就是怒江--当然不是往腾越的路上。

  桑玛就是来这里看看,看一眼自己曾经流汗、流血的大山。

  哗棱……哗棱……

  赶马人的铃铛响着。他们要一路往南,走上几个月的艰难旅程,去开矿、运石,为自己和家人打拼出一条活路来。

  桑玛的马术很好,胆子也大。马匹沿着江边的崎岖陡路走着。

  山势还是那样的狰狞。若不是在"古代"前来,真的很难想象:一群老弱和少许的士兵与工程人员,居然用土制的工具和少量的炸药修建出一条生死公路。

  她,想回去。

  耳旁的风,温温的、柔柔的,像亲近的人在低语。

  "我、要、回、去--"

  桑玛被似曾相识的流水所吸引,就想伸出手去触摸……

  浑身疼痛。

  连睁开眼都要用尽全身的力量。

  桑玛似乎听见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声音在唤着她的名。

  "桑玛……桑玛?醒醒,不能再睡了!"

  于是,桑玛就真的张开了眼。

  于是,她看到了一张英俊的脸,但现在布满胡碴,憔悴非常。

  "老、老爹?"

  那张俊脸从哀极突然变成了喜极,过了好一会,才从薄唇里吐出一句:"臭丫头,都被你叫老了!"

  "真的是老爹?"不是什么清朝、皇子、争斗?

  "虽然找到你的时候,你伤得很重,可也不能什么都不记得呀!"龙将军偷偷转头擦干了眼泪,又转回来板起了脸,"以后不许再做这种危险的事情!"

  什么危险的事情?哦,开山啊!"路……"

  "路都快造好了!你尽惦记这个,不想想大家有多担心……"

  "老爹啊!……"桑玛费力地伸出手,握住他的。

  回来了,真好!

  ------------------------------------------

  [1] 《满江红》是宋、元时最流行的词牌之一。当时歌词为元代萨都刺所作的《满江红·金陵怀古》。1925年"五卅"运动后,杨荫浏将岳飞的《满江红》填入原曲调中,用以表达当时人民的爱国热情,因此流传广泛。

  作者本人觉得,直到康熙晚年,基本上对汉族士人是非常宽容的,即使有些文字狱、其背后也有党争的深刻背景。而文字狱最严重的乾隆朝,乾隆帝也亲自称赞过岳飞“伟烈纯忠”,因而,此处非汉族的桑玛唱《满江红》应该没有问题,说不定大家还奇怪她的调子从哪来的。

  [2] 此处纯属杜撰。

  [3] 个人觉得,一废太子之前的不到十年间,胤禛的实力不强、圣眷一般,甚至都不如文武双全的老三胤祉、更比不上老大胤禔,所以大概会和其他兄弟们联手--纯粹是个人观点。请不要因此而砸偶。

  [4] 年羹尧,汉军镶黄旗人。其父年遐龄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抚,其兄年希尧亦曾任工部侍郎,妻子是宗室辅国公苏燕之女。可谓皇亲国戚、官宦之家。又,二十岁中进士进翰林院,三十岁放四川巡抚,四十岁不到因平藏补给有功被授为四川总督,三年后又升为川陕总督,还漂亮地平了青海叛乱。

  康熙末年,他还提出火耗归公、整顿吏治民生等的建议(也许多少是受了胤禛的影响,再加上自己经营地方多年的经验,毕竟他在任上标榜"甘心淡泊,以绝徇庇"),但被康熙驳回。等雍正即位他是积极推动的一股力量。当然他在最后那几年坐镇川陕,西征大军和抚远大将军等一干人等的后勤补给都捏在手上,个人认为,其对雍正即位时的稳定还是有相当作用的。

  此人才干是绝对有的,断不会因为旗子和妹妹与皇室的姻亲关系就平白受康熙的赏识。至于说其是胤禛的家奴,那应该是小说的加工吧!

  个人观点,他最终自尽于京师,咎其原因,应该说一是贪污行为严重,二是治下用人唯私又过分干预外地官员任命,三是对其他大臣过于傲慢得罪人太多,四、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在君臣上下的绝对距离上头犯了皇帝的大忌。这最后一点应该跟隆科多倒台的原因一样。

52书库推荐浏览: 梵天 清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