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奶奶,这个你放心就好,身体最重要,我可不会糟蹋自己。”穆子期笑呵呵道,他们家又不是快吃不上饭了,何必那么拼呢?他可不像袁家二郎、三郎那般不爱惜自己,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拼命干活就是为了让身体好端端的袁大郎和袁宏图少干点。
遇到这种偏心眼的父母,也是袁家二郎、三郎倒霉,偏偏他们还逆来顺受。
罢了,不想他们了,一想他们就想到他那已经死去的父母,心情会变得不好。
“奶奶,你自己在家也要注意,太累的话你就歇一歇,等我们回来再做。”穆子期劝说道。
他们家是分有任务的,老叶氏年纪大了,穆子期不肯让她到田地忙活,就留她在家做饭收拾东西,顺便看管家当。陈香去他分到的四亩地干活,瑞珠每天早上洗了全家人的衣裳后再去陈香那里帮忙。
至于穆子清和穆圆圆,穆子期并不娇惯他们,每天都让他们跟着村里的小孩上山砍柴,如果背不回来的话,傍晚他再用牛车拉回来。
前两天要除草,穆子期还把穆子清带到地里帮忙拔了几天,要不是用粗布包着手,小家伙指定把皮给弄出水泡。
总而言之,他们一家都很忙,各人有各人的事做。大概是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比起逃荒的日子,大家对此毫无怨言,忙碌得兴致勃勃。
两人正说着话,陈香他们就回来了。这下子,狭窄的屋子里顿时热闹起来。
第28章 镇上见闻
穆子期环视一周简陋的草棚, 笑道:“等春忙一过,我们家就马上建房子, 我明天去镇上的砖窑厂提前订好砖块,奶奶, 要不我们订青砖?”这种漏风的草棚不能久住, 万一下雨,春风一吹, 到处都是湿漉漉的,住得难受。
据说青砖比红砖要保暖一些,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最主要的是,他们之前在宁安县的房子就是青砖的,主要会让老叶氏他们觉得熟悉。
他的计划是房子的墙壁用不同的材料来砌,下层用青砖, 上层用黄泥, 顶上不用茅草,直接盖瓦片。南方这边每年的降雨量多, 如果用黄泥砌墙的话,他怕房子容易倒塌,而且这里沿海,每年不知道有没有台风来袭。
“不是说红砖比较便宜?”老叶氏却有些犹豫, 在港口那里买了牛车和其他东西后,家里的二十四两银子就剩下十三两多,如果他们家不借钱,这么点钱还不知道能起几间屋子。
再说了, 还得留下买种子的钱呢。最重要的是,还要留出钱来给大郎读书。
“就买红砖。”老叶氏想到读书的问题,最终还是下定决心。
“嗯,听你的。不过建房子的钱我打算去镇上借贷,钱庄的利息很低,只有三厘利,不借白不借。”穆子期没打算露富,那十三两银子不可能全部砸在房子上,正好现在官府有这项政策,还不如借钱来盖。
至于三厘利息,比如说借一两银子,那每个月就要还三文钱,一年还三十六文钱,这点利息不是相当于白借吗?这可是朝廷的仁政,错过这个店可能就没有下一次了。
老叶氏一听,虽然觉得欠钱不好,但一听到利息那么低,还是心动了。
“大郎,那我也去借钱建房。”一旁的陈香正在帮瑞珠分饭,此时听到这话就忍不住叫道,“这么低的月息我以前从未见过。”民间的借贷一般是几分利,而不是几厘。
“你当然要去,你不建房子怎么成亲?”穆子期瞪了他一眼。
陈香一听,嘿嘿一笑,忍不住看了看红着脸的瑞珠。
“大郎,我的地快整好了,等我忙完就过去帮你。”陈香又忍不住劝说,“你身体还未长成,重活记得留给我,我身子骨强壮。”
“嗯,我明白的,耕地一定留给你,我这几天就是除草和把地里的石块搬走而已。”穆子期点点头,“到时我们请个人来教我们如何耕田,还得去镇上买犁回来。”他自己也要跟着学,技多不压身。
“大哥,那我们什么时候能建好房子?”穆子清和穆圆圆把大家的碗从角落的篮子里拿出来,用清水过了一遍,听到这里就插嘴道,“我听袁四郎说他们家马上就要建房了。”村里其他人都没有动静呢。
“快了,等我把黄豆种完就建房。”穆子期想快点建好,这草棚子住久了到底不舒服,又狭窄,大家吃饭都得蹲着,屋里连张桌子都没有。
说话间,穆子期等老叶氏端过饭碗,自己才伸出去接瑞珠递过来的碗,低头一看,嗯,还是和昨天一样。底下是干饭,面上是水煮的马头兰、荠菜、野葱等野菜,比别家好一点的是,他们家的干饭管饱,水煮野菜时也会滴上足够的芝麻油,这样闻起来才有点香味。
“奶奶,你的手艺又变好了。”穆子期捡起一根荠菜吃下去,不由得赞道,“比一开始好太多了。”
这话一出,穆子清和陈香等人连忙开口称赞,个个吃得喷香,活像从来没吃过那么好吃的食物似的。
穆圆圆和瑞珠忍不住互相看了一眼,再吃下一口,咦,是好吃了点,不过这不是今天放多油的缘故吗?
再看老叶氏,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了。
“夸大了夸大了。”老叶氏心底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她会做菜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我想到你们干活辛苦,就想着多放点油。唉,可惜没有肉。”她就是舍得放油而已,水煮野菜有什么难的,还能称得上是手艺?
52书库推荐浏览: 曲流水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