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头小子都是好的,过日子,还不就过个人气儿。你瞧我这一根独苗儿,也没个伴儿,性格就孤僻得很,家里也显得比别人家冷清。这回我打了他几巴掌,就赌气跑到乡下,估计这小子就是自己找伴儿去了。”钟树林放下筷子,呷了一口酒。
“小山子回来的路上还问我是不是他的亲爸,这小子精着呢!”钟大年说罢夹一粒花生米放进嘴里细细地嚼。
钟树林酒盅停在手里,愣了一下,半晌无语。
钟山经历了一次“寻亲之旅”,心绪平静了不少,性格也变得越发内向,一个暑假,大部分时间就呆在家里。他迷上了爸爸书架里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青春之歌》,一假期躲在自己的小屋里都看完了。有的字他不认识,但大概意思还是懂的。钟山觉得自己好像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那里的人过着与他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他盼着快快长大,不再受爸爸妈妈的管束,自由自在地过属于自己的生活。他想到,将来会有一个女孩喜欢自己,就像冬妮娅喜欢上保尔。他不会要冬妮娅这样的女孩,他觉得林道静这样的女孩子更好,会让他变得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他认为现在的自己太过阴郁,总是开心不起来,什么事情也提不起兴致。
☆、第十五章 遇见知音
夏天悄悄地过去。新学期开学后,钟山升到初中了,个子又长高不少。
钟树林生活发生了些变化,他最近下班常常晚归,有一次竟然一夜未归。
这个秋天,文化局办公室新来了个女文书,名叫邹静之。清晨,文书邹静之敲门给钟副局长送报纸,钟树林一抬头,立即就惊呆了,一张圆圆的娃娃脸,一头齐耳短发,身着白市布长袖衫,那不就是当年的方梓惠吗?
“你是新来的吗?叫什么名字呀?”
“我是从第三中学调来的,叫邹静之。”
“老家哪里的呢?”
“安台县城。”
“邹宝琛是你什么人啊?”
“我爷爷呀!”
“你是大……噢,方梓惠的女儿?”
“是呀是呀,您认识我妈?”
“嗯,我最初识字就是跟她学的。”
钟树林从座椅中站起身,示意邹静之坐到自己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询问起大少奶奶的情况。
邹静之是个平素不太爱多说话的女子,听钟树林和她是同乡,又曾经在她家做过工,话就多起来。她说祖父是在1948年土改那一年得急病死的,祖母第二年也走了。父母亲还在县城里,成份高,要接受群众改造,他们应该说已被改造成功了,父亲是县医院一名牙医,给人民群众看病可卖力气了,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教书一丝不苟,现在已经退休了。母亲经常告诉她,出身无法选择,但是道路是可以选择的。邹静之读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第三中学教音乐,她积极要求进步,在学校里入了党,文化局到教育口调人,就选中了能歌善舞的她,她说她很珍惜这次组织对自己的信任,一定好好工作。
钟树林说:“你母亲可是个好人啊,当年从来没拿我当下人看,教我识字,我到城里的照相馆当学徒也是她介绍的,不然,我也就不会走上革命道路。”
邹静之说:“我也听我妈说起过你,说咱县里出了个大干部,当年就看出你是个能做大事的人。”
以后,每次送文件,邹静之都爱在钟副局长的办公室里多站一会儿,聊上几句。有时屋子里没别的人,又赶上钟副局长手头儿没有急需处理的事务,就干脆坐下来,听钟树林讲他打鬼子、参加渡江战役的故事,仰起一张娃娃脸,很虔诚的样子。
从第一次与钟树林谈家事,邹静之就对这位副局长产生了强烈的好感。他虽然已经五十出头年纪,看起来却一点也不显老气,头发是清清爽爽的板寸,两道浓重的剑眉透着英武之气,一对环眼自带笑意,令人感到很容易接近。后来,她发现,军人出身的钟副局长还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字写得漂亮,吹拉弹唱样样在行,特别是拉得一手好风琴。
国庆节,局里组织文艺汇演,钟副局长表演了手风琴独奏《志愿军军歌》和《我是一个兵》,手指起落灵动,手臂张弛有度,动作极其潇洒,真是帅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曲终,掌声响起,邹静之坐在观众席里,竟然感动得流下泪来。已经35岁的邹静之好像又回到了芳心萌动的少女时代。
因为成份高,邹静之嫁了个铁厂的炉前工人,她是听从了妈妈的劝告,嫁人一定要嫁根正苗红的。丈夫马洪光上中班,每天都在她熟睡时回家,然后就是气壮如牛地把他在铁厂炉前八小时工作后残余的力量发泄到她身上,每次她都觉得自己被压迫得快没了气息,像受难的女囚。
☆、第十六章 河畔谈心
这个晚上,钟树林伏案写材料,不知不觉已经9点钟。
办公室的门轻轻地推开了,邹静之悄悄进来,提着暖瓶在他的绿军用搪瓷缸里倒进大半杯水,递上一个用草纸包着的面包,透着一片亮亮的油渍。钟树林用手推挡,正碰到邹静之没来得及收回的小巧的右手手指,她白净的面皮一下子升起两片红晕,慌忙缩手时又把钟副局长放在办公桌上的烟盒碰到了地上,忙又放下暖瓶蹲下身捡烟盒。
52书库推荐浏览: 张雁关怀张雁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