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雱听官家这么说,当场又发表了一点小看法:朝廷的工匠是天底下最好的,供给官家、宗室、百官的器物也是天下一绝。他们无论是技术还是见识都远超于民间的工匠,只是发展路线比较单一,都往求精求贵上面走了,求新求奇的东西往往被称为奇技淫巧!
事实证明,这些“奇技淫巧”正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发明!所以可以做做规划,求精求贵要鼓励,求新求奇也要鼓励,只要能做出对朝廷、对百姓有用的东西,就该多加奖赏!
宋朝也有技术岗位,不过这些伎术官的特点是地位低、薪水低、升迁空间低!虽然入职门槛低,真正优秀的人却不会看这些岗位一眼。
至于官用工匠,那就更是底层的存在了,一般有三个来源:第一,厢军,这是骨干力量;第二,罪犯或奴婢;第三,雇佣的民间工匠。
一般来说,民间工匠的日子比官用工匠的日子要舒坦,因为宋朝的商品贸易非常发达,只要有一技之长总能赚钱。相比之下,官用工匠领着固定工资,主要以完成上头的任务为主,不需要经受市场的考验,自然不会钻研各种新奇的技巧。
随着格物学的推广,洛阳那边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也逐渐到了进入朝廷的时候。王雱领官家过来亲眼看看这新式印刷技术,为的就是让朝廷更重视技术人才!
要是学校培养的方向是死方向,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可不好,肯定要把技术人才的前程扩宽点才行!
还有什么僧侣道人,各地一抓一大把,往往只要出家为僧就能免赋税徭役,各地佛寺道观还有寺田观田配给。这些也都是潜在的科研人员苗子,尤其是道人还搞炼丹,一看就是学化学的料!若是能说动他们干点活儿,也不算白白送他们田免他们赋税徭役!
王雱带着官家两人观看完印刷过程,乖乖巧巧地和他们一起往回走,没立刻提什么“提升工匠地位,大搞生产变革”。
事情得循序渐进地来才行!
欧阳修回去后已经快到下衙的时间点。
韩琦道:“让你别一去不回,你反倒去更久了。那小子又拉你去做什么了?”
欧阳修也卖起了关子:“过两天你看看《国风》便知道了。”欧阳修回来的路上已经与王雱商量过,打算先在《国风》上为报纸和活字印刷术造势。
欧阳修没管韩琦他们的心情,兀自琢磨起文章的写法来。这文章大致就是写他在印刷工坊的见闻,略过技术细节,直接开夸此技术之巧妙,“活字印刷”的“活”字让他感觉文坛将注入无限的活力!
王雱这边得了官家的许可,积极地筹备着报纸的前期准备工作,务必做到折子呈上去后立马能投入运作。
在信息滞后的时代,报纸的用处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于官员和商贾来说。官员可以从报纸上得知朝廷的风向,商贾则能够看到政策和各地商品盈缺!前提是,报纸能做到它应有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这一点普通人很难做到,得依赖于庞大的朝廷机构才能获得足够多的、及时的资讯。
而想要把这些资讯提取出来,又需要专业人士处理浩如烟海的“原材料”。
王雱要做的,就是挑选出适合的人手。
王雱这边日常忙碌和回家陪媳妇,《国风》编辑部却已经炸开了,都是选编过《国风》的人,哪会不明白报纸这一新载体的意义。它的文学性肯定比《国风》低,更倾向于面向大众的撰写方式,这就注定了它的受众会比《国风》要广。
欧阳修还在文章里提到朝廷会用一种全新的活字印刷术来印刷这个报纸,写得噱头十足,连用的墨都比寻常墨要香多了!这可把众编辑挠得心痒无比,有心想要去观摩一二,却又觉得这种要求太唐突,不好提!要是人家这活字印刷术是机密技术,怎么好给你随便看?
苏洵也是《国风》编辑之一,他看完文章后立刻盖上自己的戳表示这文章自己觉得可以刊出。
其他人给出了同样意见。
新一期的《国风》下印之际,苏洵去寻老朋友司马光说话,和司马光说起报纸和活字印刷术的事。
司马光道:“那小子也没和我提过。”他想了想,让人去把司马康唤来。
司马光亲自发问,司马康不好不说,只能老老实实交待王雱早把他们编入实习生队伍,要他们学着处理各方资讯!
司马康跟着王雱历练久了,少了几分同龄人会有的稚气,多了几分稳重老成。他说话也有条有理:“姐夫说这东西其实不新鲜,朝廷每天都会收到各地邸报,其中如果有重要的消息会贴在宫门外公示。许多官员懒得去看,经常花钱雇人去把邸报内容抄回去,现在我们只是把这些邸报利用起来而已。”
这个司马光也是晓得的,因为就连台谏之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人,反而是亲自去看邸抄的人显得比较奇怪。
司马光道:“他倒是什么脑筋都敢动,才去集贤院没几天就打起了邸报的主意。”
苏洵对报纸这个新事物很感兴趣,从司马光那儿离开后便回家与苏轼商量起来,他想不干《国风》这边的职务了,去搞这个报纸!
苏轼一听还有这样的事儿,眼珠子一转,劝苏洵说:“爹您才去《国风》那边没多久,这么快提出换地方怕是对不住欧阳公的推荐。”
52书库推荐浏览: 春溪笛晓 爽文 穿越重生言情 甜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