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马文才_祈祷君【完结】(1336)

阅读记录

  第525章 虚张声势

  乌衣巷着火、谢家子无人逃脱的消息传来时,祝英台刚刚接到了马文才的书信, 请她去魏国暂时帮忙一阵子。

  “科举”的创意, 准确的来说是马文才偶然从祝英台那里所得。昔年祝英台刚刚穿越时, 怕自己来古代的时间久了会忘记自己这么多年教育学到的东西, 所以一有空就用自制的笔记本将自己学过的东西记下来。

  因为不知道哪些东西有用, 她记录的范围从天文地理到历史化学, 甚至连马哲这种无聊的东西都记了下来。

  简体字在古人看来都是缺字的错字,再加上有很多本全是公式定律和莫名其妙的符号, 没几个人都能看懂。

  这些本子是祝英台最大的秘密,也是祝英台在古代最大的倚仗。无论是为马文才制糖、炼铜, 还是和马文才一起做生意时, 她能为他提供很多有用的帮助, 都全靠她刚来时从来不敢放松的那种认真。

  不管如何欢脱, 本质上她还是个理性大过感性的理科生。

  五馆中以考试成绩和类别分甲乙丙科,再用甲乙丙三科决定课程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科举的雏形,这种方法只能在五馆推广, 概因国子学中全是达官贵族之后, 不会将律例、术算这样的学科当一回事, 如骑射这样的, 更是为了不愿和将种扯上关系而避之不及。

  只有为了给学生们多提供些就业路子的五馆,才会全科全通的教授。

  马文才要在魏国推行科举,首先想到的就是祝英台,以及祝英台十分宝贵的那个小本子。

  作为会稽学馆出了名的“全知全能”, 来帮出些题、给些意见还是可以的。

  祝英台收到信后,立刻准备动身,去向陶弘景和陆修远请辞,结果刚说出来意,陶弘景就给出了让人出人意料的决定。

  “英台,梁国即将大乱,你将茅山上的弟子,都带去魏国吧。”

  “都带走?”

  茅山上正式拜入上清派门下的弟子有几千,而且大多是南人,陶弘景一开口就让她全带走,跟老师带小朋友们去春游似的轻松?

  “陛下被软禁在同泰寺,萧纲性子优柔寡断又敏感多疑,梁国三年之内,必有变乱。”

  陶弘景想错了,以为祝英台是舍不得茅山,解释道:“陈郡谢氏是南方高门之首,谢家世居乌衣巷、无异于建康的第二个主人,门第之贵,天下无人能出其右。可清贵如谢家,在如今的建康都能弄出‘失火’的事情来,可见萧纲已经被裴御史传往天下的勤王令弄的方寸大乱,失去理智了。”

  “何况陛下要抑佛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取铜、土地和人口,不少人都想到铸币需要铜铁,现在佛门因萧纲而复起,日后难保不会把陛下抑佛的原因迁怒在我们铸币上,萧纲并不是个有器量的人。”

  陶弘景叹气。

  佛道之争,既残酷又不可理喻。

  “可是这么多人一起北上,不会被怀疑吗?”

  祝英台担忧地说,“而且离开容易,就不知道马文才能不能安置这么多人……”

  “你不必担心这个,其实从白袍军北上开始,我就在准备北迁的事情了,北方道门的龙虎山现在虽然凋敝,可原本的门庭道山都还在,只是没有人了,我们在那里暂居一阵子。茅山别的没有,却因为你的原因不缺赤金,既然要暂时放弃茅山,你们可以将茅山的赤金全部带走。”

  想起现在的梁国,陶弘景也是不胜唏嘘。

  谁能想象繁荣鼎盛的梁国,竟能这么快便局势连变,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

  “而且,听到你刚刚说马文才准备在魏国开科取士,我已经决定,让茅山弟子们都去尝试下魏国的第一次‘科举’。”

  陶弘景笑道。

  “你要让弟子们都入世吗?”

  祝英台大吃一惊。

  陶真人是有多相信马文才啊!

  之前才让他带走了一批茅山上最杰出的弟子,现在又要让道门弟子全部下山去考科举?

  这这这这……

  这让一群数理化专业人才去考科举,难道她该建议马文才多开些实务科吗?

  “你莫小看茅山上这么多弟子,我年轻时先修的儒学,而后入道,这些弟子之中,很多原本都是我门下的弟子,也曾为出仕而精通经义策论。即便是茅山,也不会禁止弟子们学习五经。”

  陶弘景抚了抚胡须,“道门式微,概因没有施展才华的地方,马文才愿意给天下有识之士一个济世安民的机会,我们也不能落于人后啊!”

  他没有说的是,之前在梁国,他还能安置、养活这么多弟子,一旦他们都去了北方,即便他再照顾,又能照顾多少?

  陶家是丹阳大族,但陶弘景修道后就和家中没有多少关系,他养活弟子们的是靠自己的庄园山林和田产,还有一些草药和炼丹之物的生意,这些全要靠人脉经营,到了北面就得重新一点点培养。

  祝英台并不是擅长经营的人才,陆修远才是。

  只希望马文才能看在他派出三千弟子为他所用的面子上,能够在掌权后善待已经式微的道门。

  祝英台从陶弘景那了解了他的想法后,即便如此北上既危险又麻烦,也要努力将这些人都带到北方。

52书库推荐浏览: 祈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