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马文才_祈祷君【完结】(777)

阅读记录

  这样的热情让祝英台有点招架不住,几乎是狼狈而逃。

  “难道我第一天表现的太好了?是不是该少抄点?”

  从没有过工作经验的祝英台摸着下巴,心里有些忐忑。

  “完蛋了,要是我第一天就写了这么多,以后偷懒会不会挨骂啊?”

  “回来了?”

  梁山伯一听到推开院门的声音就走了出来,担心地问。

  “玄圃园里如何?”

  “挺好的,就抄抄书,主簿还让牛车把我送回来了,明天早上来接我。”

  祝英台笑着点头。

  “环境也不繁杂,就几个书童,抄完就能走了。三天一休沐,休沐两天。”

  专车上下班,上三天班放两天假,工作六小时,包吃还分配下属,就是抄完了人累一点,还费眼。

  这么一想,工作还不错。

  回到屋里,祝英台累摊成一团,大致跟梁山伯说了下自己的工作环境,梁山伯听完松了口气,终于放下心来,去准备自己的“考卷”。

  “你在写什么,眉头皱成这样?”

  祝英台懒洋洋直起身,好奇地问。

  “御史台中不缺能吏,缺的是言官。”

  换言之,就是能骂人和敢出头的人,“几位使君都愿举荐我,但御史台的规矩,得做一篇奏事或是上书做行卷。我没写过这些,这些平日里也见不到,正在烦恼……”

  言官品级比能吏要高的多,也最稀缺,弹奏的“分寸”一旦把握不好,可能整个御史台上下都要遭殃,所以都是慎之又慎。

  梁山伯想要出头,从最底层做起是没前途的,可想要拿下这个位置,又不太容易。

  文章他是会写的,可没有参考,他把握不好这个“度”。

  他自嘲。

  “是我出身太低,也没门路。”

  莫说他,就算是马文才、傅歧等人也接触不到这些朝廷公文,也许傅翙有听过,可他是什么身份,敢去麻烦建康令?

  这些唠叨,他也只能和祝英台说说。

  “奏事?上书?”

  祝英台语气上扬,满脸诧异。

  “你缺这个?”

  “你……”

  梁山伯看向祝英台,眼中光芒大作。

  “你有?”

  “有有有,抄了一早上《奏弹王源》、《奏弹曹景宗》之类……”

  梁山伯已经惊喜到一跃而起。。

  “我就说这个《文选》为什么让我觉得熟悉!”

  祝英台恍然大悟,击掌而赞。

  这不是古代优秀作文范本参考书嘛!

  第285章 出使北方

  最近的建康城中, 若论最大的新闻,必定是时隔四十多年后, 南朝重新向北朝派遣使臣。

  上一次两国来使,还是齐武帝时,南齐派使臣吊唁去世的文明太后。

  自梁帝登基,北朝收容了从南方逃亡北方的萧宝夤等皇室并拒不遣还之后,萧衍就视北方为敌, 再也没有派出过国使。

  之后几次对北方用兵都没有占过什么便宜, 依梁帝自恃为“正朔”的脾气,若大胜了还有可能派出使臣, 吃亏了就绝无可能再派人出使北魏。

  所以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竟没有人知道北边现在如何,除了一些民间商人走私带来的只言片语,只能从一些早些年投降梁国的魏国将领口中知道一鳞半爪。

  如今形势比人强,南方刚刚经历过浮山堰之败士气大跌,即使有京中一起发动推动两国开关, 可好面子的皇帝还是等到北方出现动乱才终于同意了递交国书。

  魏国那边回应的很快, 正驻守在南边的元澄回了信函, 说自己正要班师回京,可以带上梁国的使臣回京,只是速度要快,大约北方动乱的缘故, 元澄也要急着赶回去出使。

  北方六镇, 说起来大半还是他这一脉的旧故, 需要他去安抚。

  于是梁国这边所有事情都被按下,朝中上下全力以赴在点选使臣、以及递交的国礼上。

  说起要出使北方,大部分臣子联想到的都是要面对一群野蛮的胡人,脑海里浮现的自然也是手能裂虎的那种形象,加之这次去还肩负着“祈和”的任务,说白了是去受气的,是以庭上诸多大臣都不愿意担任这个主使的职位。

  索要人质这种事情,若没有互换的人质,就等于是要等着别人狮子大开口。

  “朱异,你机敏练达,最得朕心,不如你去。”

  见萧衍点名自己的宠臣朱异,众人一喜。

  朱异不慌不忙地从朝列中出列,上言道:“两国交聘,最重容止出身,历来我国出使北方的使臣,皆为侨士(南渡的士族),且往往要比试才艺。而臣出身不够且不提,吟诗唱和也并非翘楚,我个人丢脸事小,只怕会有伤国誉。”

  他这话说的在理,前几朝派遣使臣几十次,最多的是在宋文帝年间,派出的无不是出身高门、有才学有风度的人,即使是副使和随官,也大多是才辩出众之人,而且都有一个特点——是从北方南渡的侨姓士族。

  朱异这话一出,朝堂上出身侨姓的士人皆是心中一震,面露为难之色。

  就在这时,一直若有所思的二皇子萧综突然出了列。

52书库推荐浏览: 祈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