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翳陷入回忆,显然那时候南河最早与他讲这些的时候,他心头很是震撼。
“你说,天底下人数都不是一点点增加的,而是两个人生好几个娃,每个孩子长大了又生好几孩子,就是二变四,四变八,八变十六,增加的越来越快。但是种地可不是这样,虽然能开垦新地,但是开垦的速度肯定没有那么快,一块地能种的粮食又很难成倍增加。所以如果不打仗,人就越来越多,粮食就越来越不够吃,就会有人饿肚子,就会有矛盾产生。”
南河点了点头:“对,再加上人数增加,土地变成稀缺资源。越是稀缺,上层贵族的垄断就会越严重,导致分配更不均,内部矛盾就更严重。”
辛翳:“你说,如果境内有那么多矛盾,身为王也不能让天上下粮食,没有办法,就只能打仗。因为打仗既可以掠夺其他国家的粮食和土地,而且自己的人口也可能因此减少,人少了,境内人和粮食之前的矛盾就减缓一些。打仗就是为了把自己的矛盾,转化到战争本身和其他国家上。就是因为所有的国家都不太缺人,而是缺粮食和土地,所以这也就是现在各个国家打仗之后都会屠城的原因。”
南河:“是,你记得很清楚,我确实是这样说过。”
辛翳垂眼:“其实你自己都不记得了,你那个时候,你的表情非常……无望。你说其实历史本身,就是这一行为的循环。粮食余量增加导致人数上升,人多起来是很难控制住的,一旦开始增加就会迅速导致人数过多,粮食不够吃,然后就会引发荒灾、动乱或战争,就会有大规模的死亡,然后人数就会降下来,人少了自然又会有余量,就会再循环一次。这个循环有的快有的慢,但就在不停地进行。”
南河往后倚了倚,轻轻叹气。
辛翳神情有些触动:“我那时候可能还幼稚,还听不太懂,但现在我开始努力一点点理解你跟我说的那些事情。不过我还记得,你那时候跟我说,现在天下,就到了这个循环中战争前一刻的节点了,就是东君太一,也没法阻止战争的爆发。是……武王伐纣时,天下才有多少个城池,朝歌当年才有多少人生活,而如今每个国家都坐落着大大小小数座城池,乡野之间到处都是炊烟与村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
辛翳:“如果战争是无法避免的,如果你我也是这个循环中不可挣扎的一环,如果避不开,我就下定决心,要成为最终留下的那个胜利者。”
马尔萨斯的这个理论,是她曾经回忆战争,有感而发,才跟辛翳提起的。
这个学说的影响十分广泛,人口学至今还称其为“死亡推动”。
再加上遍观中国历史,朝代更迭,战争频发,皇土改姓带来的战争和死亡,更像是对这一理论的印证,也让中国不少学者、普通人,都成了这个诞生于十八世纪的经济理论的拥戴者。
确实,它听起来那么绝望,却又那么容易理解,简单易懂。
历史的车轮这一比喻,又与这个理论不谋而合。
但南河毕竟是学者出身,她自己知道这个理论之后,引发了多少关注和争议,一直到她的时代,关于传统农业和人口关系的理论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学派之间的纷争极其对立。甚至连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在这一问题上保持中立的态度,尽量将奖项颁给一些更中间派的学者。
但她不能说自己是身处这个时代,实践出真知,但当她脱离了书本与课堂,成为政策的制定者,成为管理国家的一份子时,她心里诞生了模糊却不同的理论。
历史真的是车轮么?这个看起来如此笼统的循环理论,真的能适应如此厚重复杂的中国历史么?
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原地打转的人,是否因为不了解历史脚印的纹路与细节,所以太武断了呢?
南河的声音,过了许久才在雨声闷闷的马车里响起,她身子微微前倾,那张温润如玉雕的脸被油灯映照出柔和的虚光,她用很质朴也很坚定的声音轻轻道:“但我一直在思考,战争真的完全无法避免么?真的非要死那么多人才能度过这一关口么?你知道我后来几年,一直不太涉及外政,一直在忙着楚国的内政,我就是在考量……或许阻止这一切不用东皇太一。”
她抬起眼来,看向辛翳:“如果,战争只是因为人们的偷懒呢?因为人们在懒惰面前,对于死亡漠不关心。明明也有路子可走,但因为以战争为名的抢夺不被律法制裁,所以人们宁愿偷抢,也不愿意自己努力。统一是必须的,但屠杀却不是必须的。辛翳,或许你会说我幼稚,但我一直在想,或许我有法子,避免未来眼前数年的生灵涂炭。”
第108章 伐檀
辛翳愣了愣:“什么……?”
南河:“因为比如现在,我们还能打仗, 是因为有对手。我们能看见, 齐国有钢铁, 魏国有粮食, 我们能看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就堆在别人家院子里。而且我们还有能力去抢,抢了之后也不会有人来把我们抓进大牢或刺字流放,只在于我们能不能打得过齐国魏国罢了。虽然战争也可以促进进步,但在这种动辄出动全国兵力,不甚就被灭国屠戮的战争下,战火一旦烧到本国境内, 其实并不能真的带来进步, 只能带来各种临时应付战争需求的手段。”
52书库推荐浏览: 马桶上的小孩 穿越重生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