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主无颜_拂一【完结】(8)

阅读记录

  早上起来诵经扫洒,煮饭用膳。馒头青菜刚下肚,商昭就嚷着吃饱了,丢下一众师姐们跑出了香积厨。

  昨天杏子全卖光了。

  她想趁热打铁,多打些杏子搬到集市上去卖,就可以多赚钱。近两个月来,庙里香火减少了。几十号人要吃饭,没了进项,大家也不能饿着肚子去侍奉菩萨。

  当然,静慈并不指望商昭赚钱。看她干劲十足,也就由她去了。起初不是没有担心过,但女孩机灵,嘴乖,出了慈悲庵,到处是迎面的熟人,都会帮衬着她。

  附近老乡要入城采购,想要捎商昭一程。她便打了十几框的杏子,坐着牛车悠闲地入市集。牛车上铺了软布包,她仰面躺着。

  天空湛蓝,时而有飞鸟从柳叶间划过。

  “劈……”

  牛鞭破空,劈裂浮躁的沉闷。

  商昭哼起调子来:“蜂针儿尖尖的刺不得绣,萤火儿亮亮的点不得油,蛛丝儿密密的上不得筘……”

  老伯听了,也不由的哼起来,有些苍老的味道,“蜂针儿尖尖的刺不得绣……”

  “哦,老伯伯,你也会唱?”

  “嗯,庸城的老民歌了。我爷爷曾经也会唱呢……”

  “我也是听别人唱的,在集市上。”

  “是吗?”

  “嗯嗯。”

  唱着唱着,转眼就到市集了。老伯和张老爹帮忙搬杏筐,商昭依礼道谢,老伯笑着甩鞭走了。

  今天又是收获的一日。

  商昭赚的“盆满钵满”的坐牛车回庵,将赚来的银钱交给了师姐。惠行照往常一样夸了她,为她做了顶香的素面。不知是真饿,还是开心,一气吃了两碗。

  摸着肚子,放下碗。

  “师傅,我去伽经阁了。”

  “嗯。”

  作者有话要说:  小调之词出自明朝民谣――《挂枝儿·虚名》,“挂枝儿”这类小调多在晚明风行。

  ☆、旧事

  静慈放下碗筷,“今日可有香客来访?”

  “没有。平日的内眷们不常来了。”

  “官府的供应米粮呢?”

  “听说朝里来人,那些官员们省吃俭用的巴结着。依例米粮一减再减,半月前早就不供应。”惠行越想越气,这情况也难怪她窝火,“逢着祭祀祈福就找我们,如今没个求人的差事,连个吃饭的着落都没了!”

  “惠行!”静慈语气重了几分。

  “阿弥陀佛,是我唐突了。”

  “罢了。”静慈看她一眼,软了口气,“吃吧,面凉了。”

  “是,师傅。”

  惠行端起碗,静慈复又开口,“昭儿要长身体,庵里没荤腥,其他的一定得齐全。”

  “我知道。”

  “过两日准备着,我去趟府里,官府米粮你不用担心。”

  “师傅您去的话,府里定会答应的。”

  “早点准备吧。”

  “嗯。”

  夜。

  伽经阁上灯火通明。

  慈悲庵有百年历史,但伽经阁已逾千年。细看去,伽经阁廊下的青石板已经开裂了。那不是天成,而是日积月累碎裂开的。

  伽经阁顶有一盏长明灯,点燃后经夜不息。

  据说那盏琉璃莲花灯是前朝的遗留。当时慈悲庵的所在,有百年繁衍的世家贵族。伽经阁由其所建,但家室衰落后,当地人才建起了慈悲庵。

  不过都是传言,信不得。

  商昭认真的扫掉蜘蛛网,倒了灰尘,擦拭佛龛。佛像太高,她踩了椅子爬上去,兢兢业业完成任务。

  平日里的机灵鬼,还有心眼这么实诚的时候。

  她叉腰着腰,灌了一大口水。末了,她颇豪爽的用袖子一抹,学着古人腔调,哈哈的朗笑两声!

  自娱自乐完,掌着烛台往经阁深处走去。长明灯虽亮,但角落还是有阴影。

  “哇……好多的经书啊!地理,政务,文学……”她一个个念着木牌上的字。

  随手抽出一本书,是传奇。

  书里讲的是男女情爱的小说故事,谁能指望十岁的女孩读的懂呢?没了兴趣,将书插回原处。眼睛一瞟,手又伸了出去。

  那是本古书。

  纸张泛着暗黄色,但装订整齐干净。

  封面上,四个楷体字——虞子山集。

  开篇写着“虞子山集卷一”,另起一竖行写着“北周新野虞信著”

  “虞信?”商昭翻到诗词上,不禁念出声,“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她合了那书,思索了什么。

  “束素不是布匹吗?怎么能减少呢?”

  从第一页读去,不觉间到了子时。赶忙誊抄佛经,没过半,在哈欠连天里,趴桌子上睡了。

  夏日天热,不怕着凉。

  鸡鸣声里,晨钟惊醒了美梦。她双目无神,顶着鸡窝就奔下伽经阁,收拾洗漱完,结果……

  早课没赶上,赶上了吃早膳。

  “哎吆,倒来的及时。”惠行打趣她,“快吃,今天师姐们帮你去打杏子。”

  商昭塞了一筷子进嘴,咬字不清道,“打星子,师阶都有趣?”

  “……啥?”

  “我说,打星子,师阶都有趣?”

  惠行不懂装懂,拍拍她的肩膀,“不管有趣没趣,吃完就过来。”

  “吼吼,我灰过趣。”

52书库推荐浏览: 拂一 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