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桩生意风险不大,即使开张前期一直没人,那也亏不了她几个钱。
但是,如果生意不错,那便可以立即扩大规模,利润就可观了。
开业第一天,楼漫因来回了四趟,每一次都没见里面坐着人。倒是有不少人在外面好奇的往里瞧了瞧,随后便走开了。
旁晚时分,进行了一天的盘点。店主抠抠搜搜地掏出20个铜板放在桌上。
楼漫因望着这些个沾满油水的铜钱,哭笑不得。
店小二一天的工钱都有100文,加上地租,面条佐料等的成本,这20文还不够塞牙缝的。
这店主是陈掌柜推荐的,四十来岁,有些经验。
“四小姐,您看是不是把一碗面的价钱定得太低了?目前最便宜的阳春面都要卖三文钱,我们这儿却只卖两文钱。”
楼漫因想了想,“就定两文钱,再试几日看看。”
这问题她不是没想过,低价并非是获客的最佳手段,但一定是见效非常快的手段。再者,来此处游逛的大多是普通百姓,低价就更加有吸引力了。
“明日站在店门前吆喝几句,试试效果。”
“诶,好嘞。”
第二日旁晚,再次盘点。
桌上的铜钱多是多了些,但是不花一分钟便能数完。
第三日,算下来,依旧是亏得连裤衩都不剩。
楼漫因陷入死机状态,但不得不沉住气。
或许爆光度不够?想想又摇了摇头。瓦肆那种人流量高度集中的地方,随便在哪个角落里新开一家店,不出三日便都会知晓了。
她只得安慰自己,用户行为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
果真需要时间。
第四日,收益便涨了上来。
店主把两百文钱串了起来,交给楼漫因。望着这两百文钱,楼漫因百感交集,这简直比她那香料铺赚了两千文钱都高兴。
第五日,收益还在涨,来吃面的人越来越多。
但那大棚搭建的面馆实在太简陋,地方也小,坐不下多少人。因为没位置流失了不少客户,店主不得不向楼漫因反映情况。
为此,楼漫因赶紧筹备着扩张,又雇了人在另外两处搭建棚子屋。
在筹备的日子里,为了不流失客户,楼漫因一直在想办法。
既然大家来瓦肆都是来玩的,流动性这么强,可不可以让客户打包带走?
第二十七章
有颂国的瓷器工艺已经非常高超,平时的碗、盘,盒等瓷器上,花鸟游鱼,名山丽水,栩栩如生。边边角角还常饰以回纹、莲瓣纹等等。
但是,以古代的生产水平,是绝对做不出塑料盒的。
人们平时也会打包,但大多数是打包干粮之类的。即便是一些饭菜,也可以用油纸打包。但是,像面条这种带着汤汤水水的,打包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大多时候,碗上边再扣上一个碗,就算是打包了。
楼漫因找不出替代塑料盒的材料,自己又造不出塑料来,只得另想法子。
然而,还没等楼漫因的另外两个棚子屋搭建起来,隔壁两个面馆已经挂牌营业了。
商场便是这样,你这模式若是有利可图,多的是跟风之作。
这几日,虽然面馆依旧是处在亏损状态,但是利润在涨,未来可期。楼漫因还没来得及膨胀,市场立马被瓜分了。
隔壁两家面馆都是就地改造的,当然要比新建的快。楼漫因特地去瞧了瞧,每一碗面也是定价两文钱,看样子是有样学样。
楼漫因只得督促着加快搭建大棚的进度。
市场刚刚打开,第一个尝鲜的人有风险,自然也有甜头。面卖得越来越俏,另外两家也沾了光,生意火爆。
楼漫因的简易作坊搭建好的那一天,三家同时挂起了带有“楼记”字样的牌匾。
不仅如此,三家面馆出售的面统一用刻有“楼记”字样的瓷碗盛着。这种瓷碗白底青边,碗身刻着篆体“楼记”二字,是楼漫因专程让人制造的。
店主在门前吆喝着,“各位客官,你们要是不想在本店享用,付了钱,面可自行端走,面碗吃完了搁在某处,我们自有人去收,只要不出了瓦肆就行。
此语一出,众人皆惊。从来没有商家让人把碗带走的。一时间,人们纷纷围观看热闹。很多人不禁想试上一试,这其中,猎奇的人比真正需要的人还多。
那日的戏棚里随处可见这种白底青边的碗。
随后,楼漫因的楼记面馆以独特的营销模式迅速流传开来。自第一家面馆开始营业之后,楼漫因就开始着手布局其他瓦肆。现在基本上每一个瓦肆之中总会有一家乃至数家的楼记面馆。
楼记仿佛已经是瓦肆的一张名片,来瓦肆若不尝尝楼记的面,那相当于没来。
楼漫因也是故意为之。在临容城这条最繁华的街道,大大小小的瓦肆就有七个。而楼记面馆,只开在瓦肆之中,寻常街面上找寻不到。
越是这样,慕名而来的人越多。
一个月之后,月底清盘,算了算最早开的那家面馆的利润,除去地租,材料费,人工费等等,毛利润大概有十贯钱,也就是十两银子。虽然这还不及她买一两沉香。
楼漫因依旧宝贝似的收起这十两银子,毕竟是自己的第一桶金。
52书库推荐浏览: 恭安 穿越重生言情 种田文 甜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