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对应的读音是普通话,但在这个世界里,只有李炎一个人会普通话。
如果强行教导族人普通话,那么便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以后还可能会导致姜部落与原本这一带的部落出现语言不通的情况。
所以,李炎打算保留现有的语言,推行书面汉字。
读音一直在变化,但汉字本身的意思基本不变,这就是汉字的优越性!
为了能让族人学习汉字、知道汉字的意思和读音,李炎就以现有的语言编写了一份新的拼音字母表。
这样既保留现在的语言,又能将汉字融入部落里,学习的人才不会感到费劲,特别是他们平时交流是用自己的语言,而写字的时候就用汉字,但如果强行推行普通话,那就得改变大家的语言习惯,在这个年代,这难度堪比登天。
李炎编排了三十个拼音字母,教导给在场的十个女子。
教了三日,这十个女子总算认住这三十个字母。
到了第四日。
李炎在黑板上写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汉字。
接着他又在这十个汉字的头顶标注上拼音。
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得最广泛,李炎打算从这些汉字入手。
十个老师一边跟着李炎念,一边在自己的陶板上跟着写,一个个都十分认真。
“族长,这个一二三,跟我们的骨文一样,就是后面的不一样。”有女子忽然提问道。
这个李炎也明白,象形文字的数字四是四个横,后面如此类推。
“我们的骨文的笔画太多了,以后四字后面的字,都用我写的这些,你们明白吗?”李炎回道,“这样看起来也简单。”
“也对,也对。”
提问女子一个劲儿点头,还问旁边的女子,旁边的女子也连点头赞同,大家都觉得李炎的这种文字更方便快捷。
传授完十个汉字,李炎又在这些汉字的下面写上:1、2、3等的阿拉伯数字,李炎还要教她们数学,阿拉伯数字是数学的基础。
事实上,阿拉伯数字更适合平常的运算,这一点比纯汉字要强,阿拉伯数字简单,笔画更少,而且容易看清,能提高运算速度,比如说1+1,用阿拉伯数字就很快就能写出来,而用汉字则是一加一,笔画太多,人的运算速度就会变慢。
当然,在记录大数额数字的时候,汉字的价值又体现出来,比如一万、十万,如果用阿拉伯数字就是10000、或100000,光是数0就数不过来,容易混乱。
所以,李炎就打算同时推行汉字和阿拉伯数字,怎么方便快捷,怎么来。
在之前,部落的人已经学会基本的加减法,只是她们的算法有点麻烦,不过也是十进制,也许是人的手有十个手指,于是,人们就不约而同地使用十进制,如果她们用绳子计算,每到十就打一个大结,如果是用笔画去计算,就会在地上,画上十根横竖代表十,然后一直画下去计算。
现在,李炎在黑板上,用阿拉伯数字,写上运算过程。
起初是五以内的加减法,得出的数字最大是两位数。
这些女子懂了,不会的也会自己数手指头。
接着,李炎又教他们五以上的数字相加运算。
开始时,她们有点不明白,但后来也开始懂了。
再然后,李炎就教他们十以上的运算,并写上竖式,教导她们个位相加,超过十就进一。
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最后她们总算学会了加减运算。
以此类推,一些聪明的人还能运算到一百以上的竖式运算,事实上,这些人的脑容量和智商与现代人无疑,只要传授她们合适的运算方法,她们也能学会。
李炎的感觉是,像教一帮一年纪学生学习语文和初级数学。
第229章 造纸
时间过去一个月,秋意渐浓。
第一小学正式运营,里面有七个班,其中有五个班招收的是七岁到十二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一共一百个人。
事实上部落这阶段的孩子还远不止这个数。
只是,这一百个孩子是李炎精心挑选出来的是,都是智力正常和听话的孩子。
部落的教育资源不足,李炎不想浪费,倒不如选出大部分的精英进行教育,淘汰掉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孩子,在这个时代,公平并不可取。
剩余的两个班是专门给部落的部门长、厂长、以及军人等有特殊职位的族人去学习。
这便是姜部落现时需要学习的人口,李炎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十个教师,那十个教师作为部落的师资力量,传授给更多的族人。
而剩下的农民、工人等普通人就没有学习的机会,现在部落根本没有给所有人教育的条件。
部落的教育事业慢慢走上正轨,但李炎觉得,要想普及教育就得发明出纸笔。
在古代的中国就是一个例子,隋炀帝开创科举制使得平民有书读、有往上做官的可能,但是,这是建立在纸张普及的情况下。
在纸张普及之前,读书成本非常高,只有大户人家才消耗得起,直到汉朝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主流说法是发明,其实是改进),使得纸张得以普及,读书成本降低,各类书籍得以广泛传播,才有后面的隋炀帝开办科举制的条件。
由此可见,纸张对教育事业的作用是非常的巨大!
52书库推荐浏览: 紫菜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