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的某个周六,她开车去德伦镇。这小镇一直以来都是农村社区。她驶过窄得可以的乡间小路,沿路两边是挺拔的老树、褪去红漆的谷仓,不时还看得到山羊。空气中泛着烧木头的味儿,混着附近苹果园的果香。
瑞秋来到戈罕巷一栋简朴的房子,莫琳.怀德曼—詹姆斯来应门。她有种端庄大气的美,淡棕色双眸流露不动声色却强烈的好奇心,被大圆框眼镜衬得更明显,棕中带红的发扎成蓬乱的马尾辫,那红色在发根处比较明显,太阳穴和前额附近已见几绺白发,上身一袭红黑相间的工作衫,罩在黑色内搭裤外,没穿鞋。她一笑,那笑容就像大片灿光照亮全脸。
“瑞秋。”“瑞秋。”莫琳的语气一如电话中,交织着释然与熟稔,这也让莫琳明白了一件自己不太想承认的事——二十多年来,她还满常讲到瑞秋的名字。“进来吧。”
莫琳侧过身,让瑞秋进屋。这屋子就像两个学者的家——从玄关、客厅墙面,乃至厨房窗下,全是书柜。墙壁漆的颜色很活泼,有些地方的漆已斑驳,也没再补上。四处可见第三世界国家的小人像与面具以不同方式摆设,墙上挂着海地的艺术品。瑞秋因为母亲工作的关系,那些年去过很多像这样的家,很清楚客厅的墙柜会摆哪些黑胶唱片;浴室的小篮里会有什么杂志;厨房的收音机必然固定转到国家广播电台。她马上觉得到了自己家。
莫琳带她往里走,来到一扇左右对边阖上的拉门前。莫琳按着中间的门缝,回头问瑞秋:“准备好了吗?”
“没人能准备好吧?”瑞秋坦白答道,满心急切只能以苦笑带过。
“放心,没问题的。”莫琳讲得很亲切,瑞秋却在她眼中察觉一丝惆怅。她们或许迎向的是某个起点,却也来到了某种终点。瑞秋不确定这惆怅是否因此而生,但觉得应该没错。他们这两家人的生活,从此再也不同了。
他站在门后那房间的中央,门一开,他便转过身来,全身打扮和妻子差不多,唯一的不同是灰色牛仔裤。工作衫同样是格纹,没扎进裤腰,扣子也没扣,颜色换成蓝黑相间,里面是白T恤。他还有点波希米亚风——左耳垂有个小银环,左腕戴着三只黑绳环,右腕则是巨大的表,配上宽大的黑色皮制表带;已秃的头闪闪发亮,落腮胡比之前瑞秋在网上看的照片修得整齐许多。他看来老了些,眼窝更深,脸也更垮。不过他比她想得高,只是肩头习惯性前倾,显得有点驼。她向他走去,他笑了,那是她记忆中的笑,他这一点,她不仅到死都会记得,即使长眠地底也忘不了。这突如其来而迟疑的微笑,来自一个男人,他在生命中某个时间点受了制约,习惯先取得许可,才展露喜悦。
他握住她的手,迅速打量她全身,端详着、欣赏着。“天哪。”他说:“瞧瞧。你看看你!”他低呼。
他把她拉过来,动作带点别扭,瑞秋也回以生硬的拥抱。他现在块头比较大了,不仅是腰间,手臂和背部都很厚实,但她抱得很紧,紧到她觉得两人的骨头碰在一起。她闭上眼,听着他的心跳如黑夜的浪。
他身上还是有咖啡的味道,她心想。灯芯绒味是没了,但咖啡的味道还在。还在。
“爹地。”她轻声道。
他把她身子扶正,无比轻柔的力道。
“坐吧。”他微微抬手,朝一张沙发椅比了一下。
瑞秋摇头,做好迎接最新噩耗的心理准备。“我站着就好。”
“那我们喝一杯吧。”他走向放着各种酒的小推车,帮三人倒起酒来。“她死的时候,我们人正好在国外,我说你妈。那年我休假去了法国,过了几年才知道她走了。我和她也没有共同的朋友,不会有人跟我说这件事。你妈走了,我真的很难过。”
他凝视着她,那眼中传来的深情,宛如一拳重击在她心上。
而她不知为何,想得到要问的只有:“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他说,他在去巴尔的摩的回程火车上遇见她妈。一九七九年春,他母亲过世,他去巴尔的摩奔丧。伊莉莎白那时刚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拿到博士,正要往东行,去和丽山学院首度执教鞭,而杰瑞米在往北十五哩的巴克利学院当兼任副教授已是第三年。两人认识没一周便开始交往,还不到一个月就同居。
他把苏格兰威士忌递给瑞秋和莫琳,自己也举杯,三人都喝了。
“你妈才刚开始教书,学校那一区风气非常开放,又在一个原本就是自由派的州,还搭上最自由的十年的车尾,大家可以接受没结婚就同居,未婚生子应该更不成问题。有些人还很欣赏这种作风,觉得是反叛主流典范之类的。只是,万一女生是被不认识的人搞大肚子呢?那她就变得又贱又可悲,没脑袋又倒霉,一辈子翻不了身。至少,她就是怕这个。”
瑞秋发现莫琳一直仔细观察她,手中的威士忌已经去了半杯。
杰瑞米讲话的速度快了起来,越说越多,只是有点吞吞吐吐。“她那套说法要让……让……一般人接受是一回事,好比她同事之类的。要让自家人接受,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嗯,我不是数学系教授,但我还是会算。你妈早了两个月生。”
52书库推荐浏览: 丹尼斯·勒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