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的悲剧_[日]法月纶太郎【完结】(3)

阅读记录

  嗜读推理小说,不,扩大到‘类型小说’的读者也成,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量之后,肯

  定会察觉潜藏其中的‘承继’与‘革命’性格。这种书与书、作家与作家之间所有的承继

  与革命关系,使得类型得以在发展初期稳固根基,慢慢建立起特有的架构与样貌之后,逐

  步朝众声喧哗走去,而非刻意条列规则公式、不断套用复制的死水一摊般产物。也就是说

  ,类型本身的发展不受钳制,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因此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与地域文化中,

  其核心价值与书写阅读趣味,读得白话点,就是大众的、主流的风格调性,就会出现或绵

  延或断裂的现象——可能来自读者的阅读需求,或是写作者的文字魅力,亦或是文学评论

  者与出版社积极经营鼓吹所致。

  当了解到类型小说这两项重要的性格后,我们便不难理解欧美推理史上所谓的黄金时

  期(Gold Age)、美国革命(American Revolution),或日本推理史上的本格、变格、社

  会派、新本格派等词汇,便是推理小说一百六十余年的发展史中,最重要且最具魅力的特

  征与时刻。

  因此,在‘承继’的性格底下,我们往往会看到部分作家被冠上某某大师传人、接班

  者等名号(更多时候你还会多看到一些附加的赞美之词,诸如闪亮的、耀眼的、青出于蓝

  的云云);在‘革命’的性格底下,则常见旗手、开拓者等头衔(这类附加的形容词就更

  有趣了,诸如颠覆的、石破天惊的、开启新局的,如此这般)。

  或者,在日本推理小说界特有的,被冠予(或自称)‘日本的某某’名号——‘某某

  ’的位置请填上欧美推理大师的名字。

  例如,‘法月纶太郎:日本的艾勒里?昆恩’。

  机巧的推理书写策略

  问题来了:唔,谁是昆恩啊?显然‘日本的艾勒里?昆恩’这句话会让昆恩迷眼睛一亮

  ,相对却也让没读过昆恩作品的读者感到一头雾水。此刻请容我稍稍回头谈一下日本‘新

  本格推理’的起源,并简单介绍美国推理大师艾勒里?昆恩。

  日本推理小说发展,按照评论家傅博的说法,可分为三个时期:浪漫主义推理小说期

  (一九二三~五六)、社会派推理小说期(一九五七~八六)、推理小说多样化时期(一

  九八七~至今)。在推理小说多样化时期中,《讲谈社小说丛书》编辑部自一九八七年出

  版绫辻行人《杀人十角馆》起,有计划性地积极推动‘本格探侦小说’的复辟,掀起了一

  波‘新本格浪潮’。

  那么,什么是‘新本格’呢?尤其自《讲谈社小说丛书》出道的新本格作家作品,其特

  特征有二:作者的年龄大多未满三十岁;作品为强调不可能犯罪的诡计设计为主轴的解谜

  推理小说。

  (以上两段引述自《漫谈日本新本格推理小说l》傅博着,原刊载于脸谱出版《Myste

  ry 2》)

  法月纶太郎便是在二十四岁那年(一九八八),以《密闭教室》一书在《讲谈社小说

  丛书》露脸出道。

  隔年,第二长篇(雪密室》登场,法月的作品开始系列化,塑造了推理作家法月纶太

  郎这号侦探角色,以及任职警视厅搜查一课的父亲法月贞雄警视。这点采作家与笔下名侦

  探同名的机巧策略,恰恰与一九二九年以《罗马帽子的秘密》登场的艾勒里?昆恩相仿,

  甚至小说中昆恩的父亲也是纽约警局探长,两者设定极为相近,只不过活跃的的舞台相隔

  了一片太平洋,以及六十年的时光(以小说初出版时算起)。

  法月仿效昆恩之处还不只于此,两位名探同以逻辑推理见长,早期作品多以犯罪解谜

  为题,连后来在侦探性格的转变与书写方向的调整,都极为相似。

  ‘混血’的现实

  昆恩登场的隔年,冷硬派大师达许?汉密特的《马尔他之鹰》出版;十年后,另一位

  冷硬派大师雷蒙?钱德勒《大眠》问世,前述的‘美国革命’就此展开。两位革命者与二

  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社会剧变相继摇撼了推理小说以逻辑解谜为核心的架构,快速朝向写实

  的、去神采化的世界奔去。

  于是,推理小说不再只是纯粹的斗智解谜,陆续融入犯罪的、谍报的、惊悚悬疑的风

  格,呈现出一种‘混血’(Hybrid)的美;然而公认最精彩多元的解谜推理作品,也在二

  O到四O年代这三十年间面世。

  在此同时,坚守解谜推理的昆恩也在作品中加重了犯罪的元素,以符合大众读者的口

  味,甚至将故事的舞台转移到五光十色的好莱坞、增添了过去在其作品中少见的心理惊悚

  情节,并让年轻气盛且略显自傲的名侦探昆恩踏人人性的陷阱,遭逢重大的挫败,深陷自

  我怀疑的烦恼之中。

  只不过,艾勒里?昆恩出道十五年后才发生的转变,法月纶太郎在一九九O年发表的第

  四长篇《为了赖子》中,便让名侦探法月走上转型之路。

52书库推荐浏览: [日]法月纶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