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萨里在1550年还第一次提出了“LeonardodaVinci”这个名字(意为来自芬奇的列昂纳多)。直到1519年去世前,列昂纳多都被称为佛罗伦萨人伊尔,但他的作品后来都被归入“列昂纳多”名下。瓦萨里在他的著作中加上“达·芬奇”是为了区别于列昂纳多·达·比萨,被列昂纳多·达·芬奇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他的数学理论。从这个角度说,《达·芬奇密码》这部小说从书名到内容都错误地将“达·芬奇”当作了一个名字来使用。他的名字应该是列昂纳多,“芬奇的列昂纳多”其实相当于“拿撒勒的耶稣”.
在他的一生中,列昂纳多·达·比萨(1170-1240)一直把称自己为斐波纳契(Filusbonaci的缩写,意为“纯洁之子”).而斐波纳契现在依然为人所知的是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数列——斐波纳契数列。这是一种整数数列,其中每个数等于前面两数之和——1,1,2,3,5,8,13,21,以此类推(见附录V)。加图21《列昂纳多的寓言》
终归到底,抛开画作中黄金分割和艺术处理,丽莎女士最让人迷惑不解的是她神秘的微笑。一直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从艺术角度来解释它。列昂纳多把被称为“晕染法(sfumato)”的画法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创新.这个词来自于“s+fumare”(即雾化处理),是一种把一个色调调和到另一个色调而使油画中生硬的轮廓变模糊或变柔和的方法。
丽莎令人着迷的另一个原因是她没有睫毛和眉毛,这使她的眼睛更加直接地望向观赏者,而不像《抱貂女人》一样望向其他地方。列昂纳多的其他画作,例如《吉内芙拉·德·本奇画像》,画中人物的眼睛就没有明确的焦点。在列昂纳多画派的作品《LaBelleFerronniere》中,人物的眼睛是望向观赏者肩部上方的。然而丽莎的目光却非常直接而且极为专注。
她的微笑和15世纪盛行于意大利的希腊雕像的表情并无二致。安东尼奥·罗塞利诺在圣彼得斯堡修道院的大理石圣母像就是最好的例子.列昂纳多米兰画派的学生们在作品中常模仿这种微笑,在列昂纳多创作《蒙娜丽莎》之前所画的《圣安》的草图中也清楚地表现出来。
在《蒙娜丽莎》中,列昂纳多对丽莎的皮肤做了特别处理。由于自然的皮肤是半透明的,他在画她的脸部时采用了一系列半透明的色彩,并且成功地用晕染法将明暗之间的过渡淡化了,我们可以从丽莎眼角的外侧看出来。它使画中人更栩栩如生,但蒙娜丽莎笑容神秘并不仅仅因为这一点。我们已经提到了他所用的增加面部魅力的种种方法,剩下就是嘴的外型了。在雕刻年轻的希腊神像时,艺术家为了让它们的表情生动,一般会让人物的一边嘴角微微上翘,而另一边保持水平。在上翘的嘴角的上唇处适当多加阴影,就能让人物的笑容有神秘而心照不宣的意味。
列昂纳多去世后不久,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年)花4000金克朗购得《蒙娜丽莎》,并悬挂在枫丹白露宫内。在后来的路易八世时期(1610-1643年),英格兰的白金汉公爵曾试图购买此画,国王却不愿割爱。该作品曾保存在枫丹白露宫、凡尔赛宫和巴黎。在法国大革命后,它曾被保存在卢浮宫中,但拿破仑·波拿巴把它要去挂在自己的床前.在1815年他被流放之后,丽莎又回到了卢浮宫。此后她一直被保存在那里,但也经历了一些令人震惊的磨难。
早前,这幅作品曾被从四边各切除7厘米,列昂纳多创造的整体比例从此不复存在。在作品两侧的柱子被切除后,人们再也看不出丽莎其实是坐在露台上的了。1911年8月21日,一位古怪的意大利画家文森佐·佩鲁贾把画偷回了丽莎的故乡。在两年的调查期间,一头雾水的警察将所有人都列为嫌疑犯,包括诗人纪尧姆·阿波里奈尔(有一天他曾喊叫“卢浮宫应该被烧掉”),最后这幅画在意大利被找到。
在1956年最终回到卢浮宫时,丽莎已经被酸性物质破坏了。1960年,她又被刀划破。后来,这幅画一直保存完好,1963年在美国展出,1974年又到过日本。这两个地方的展出都盛况空前,人们像对待好莱坞影星一样欢迎她。
在这段期间,人们对它进行过几次简单的修复。除了对褪色部分进行润饰外,还上了一次清漆,连以前已经发黑的透明色料都没有除去就草草涂上了一层保护膜。丽莎污秽的样子肯定会让列昂纳多失望。尽管白杨木画框已经非常的脆弱,作品本身也急需清理和适当的修复,让她重焕光彩的建议还是被拒绝了。《蒙娜丽莎》现在被放在厚厚的防弹玻璃后面——这是所有杰作都不该忍受的命运。然而,她还是保持着世界上最令人着迷的微笑。
岩间圣母
《达·芬奇密码》中提到的另一幅列昂纳多的作品就是《岩间圣母》——尤指挂在卢浮宫的那幅。兰登教授和书中的女主角索菲·奈芙在对《蒙娜丽莎》进行了一番研究之后就接触到了这幅画。书中对该画的形容是“山洞中的圣母玛利亚抱着一个婴儿坐在那里,还有施洗者约翰和乌列天使”.兰登解释说此画是列昂纳多为米兰的圣弗朗西斯教堂所画。修女们事先确定了主题:山洞中的圣母玛利亚、婴儿施洗者约翰、乌列和婴儿耶稣“.
52书库推荐浏览: [美]劳伦斯·加德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