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12:南朝,北朝_易中天【完结】(18)

阅读记录

  方仙道与huáng老道,由此合二为一。

  但这并不是宗教。事实上,方仙也好,huáng老也罢,重中之重都是养生和成仙。这就只与个人有关,宗教却是社会有组织的行为。huáng老道和方仙道如果不能与社会大众和国家事务发生关系,那就永远不过方术而已。

  于是,斋醮(读如叫)和符箓(读如录)被发明了出来。

  斋醮是一种祭祷仪式,程序有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和念咒等等,目的则是求福消灾。这就至少在理论上是利国利民的事,因为斋醮的受惠者上至九五至尊,中至各级官员,下至平民百姓,完全一视同仁。

  道教能有群众基础,斋醮的作用不可小看。

  符箓则是用朱笔写在纸上的似字非字的图形,据说烧掉以后就能通神、驱鬼、求雨、治病。这就比成仙更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实际上最早的道教组织天师道和太平道(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九卷《两汉两罗马》),就是靠符箓的神秘作用吸引广大信众,并发展壮大起来的。

  更重要的是,符箓在后来还成了一种制度。天师道规定,一个人如果在一定仪式上接受了正式授予的符箓并随身佩戴,便意味着他加入了组织,成为这个教团的一员。我们知道,宗教的标志之一是教团组织,作用之一是身份认同(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二卷《国家》)。因此有了符箓制度,方仙道距离宗教也就只有一步之遥。

  然而这一步也可能是十万八千里。毕竟,宗教不可能在中国自发地产生,huáng老道和方仙道也并不必然地要变成宗教。如果没有外力的推动和他人的示范,那么,天师道也好,太平道也罢,就算能够产生,也只能是靠巫术来维系的民间组织,弄不好还可能成为邪教。

  幸好,佛教来了。

  佛法西来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日子历来有不同说法。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是西汉哀帝的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这一年,有一位博士弟子听大月氏使者口授了《浮屠经》。浮屠其实就是佛陀(Buddha),大月氏使者讲述的则是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与后来所知的传说并无出入。[3]

  这是比较可靠的最早时间。

  那么,最晚是在什么时候?

  东汉明帝时期。尽管明帝派遣使者到印度寻求佛法只是传说,但他弟弟楚王刘英崇尚浮屠,在王宫中斋戒礼拜应是事实,可见当时佛教的影响已经不小。而道教第一部经典《太平经》的诞生,却至少要在半个世纪之后。[4]

  天师道和太平道成为宗教组织,就更晚。

  因此,道教创始人从佛教那里受到启发获得灵感,甚至见贤思齐,是完全可能的。没错,从现存资料看,道教的创立似乎没有受到佛教的影响。问题是,说佛教对这件事毫无影响,就有证据吗?对不起,也没有。[5]

  事实上,只有佛教的影响才能解释,天师道和太平道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被凭空创造出来。也许,他们并不知道宗教为何物,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创教,只不过认为别人有这么个东西,我们也应该有,可以有。

  也因此,道教在发展过程中还会继续向佛教学习。佛有寺,道就有观;佛有僧尼,道就有道士;佛有袈裟,道就有道袍;佛有释迦牟尼,道教便只好把老子抬出来。其实老子是否确有其人都是问题,跟宗教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只有这样,道教才会看起来更像模像样一些。[6]

  毫无疑问,这并不奇怪,也不丢人,因为文化原本就是需要学习甚至模仿的。吊诡的是,尽管道教对佛教亦步亦趋,后者却在东汉被看作类似于前者的东西。当然,是被看作初始的道教,即道教前的道教——前道教。

  这样的佛教,叫浮屠道。

  浮屠道就是外国的huáng老道,这是东汉时期上流社会的普遍看法。因此楚王刘英和后来的汉桓帝,都是huáng老与浮屠并尊。他们的宫中,则既有huáng老祠,又有浮屠庙。[7]

  不能说这样做没有道理。事实上,从未见过宗教的中国人只能按照已有的知识去理解那舶来品,比如把僧尼称为道人(道教的神职人员则叫道士)等等。更何况佛教主张的四大皆空,与道家哲学的无中生有;佛教主张的常乐我净,与道家哲学的清静无为,又何其相似乃尔![8]

  然而差别,也不能以道里计。

  区别之一在目的。

  道教的目的是成仙,佛教的目的是成佛。仙和佛都不是神,而是人。所以,这两个汉字也都是单人旁。这是道教与佛教的共同之处,也是他们与其他宗教不同的紧要之处。也就是说,佛教和道教都是人本的,这很符合中华文明的jīng神(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三卷《奠基者》)。

  但,仙与佛又大不相同。

  仙的特点是不死,佛的特点是觉悟。一个人,只要悟得无上正等正觉(最高智慧),就可以立地成佛。当然,严格地说,只有做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才是佛。只能做到自觉和觉他的,是菩萨(菩提萨埵Bodhisattva)。唯独自己一个人觉悟的,是罗汉(阿罗汉Arhat)。

  罗汉、菩萨、佛,都会死。释迦牟尼就是八十岁时去世的,但他生前却已经成佛。他的去世,也被称为涅槃(Nirvana)或圆寂(Parinirvana)。

  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实际上,死亡是死亡,圆寂是圆寂,涅槃是涅槃。圆寂的本义是“圆满的寂灭”,涅槃则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它在梵文中的原意是风的chuī散,火的熄灭,却绝不是死亡。相反,是一种超越了生死也超越了时空、苦乐以及一切经验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不可言说的,只能称之为涅槃。

  涅槃有四种德xing,叫常乐我净。简单地说,不生不死就是常,永无痛苦就是乐,本xing不变就是我,一尘不染就是净。显然,佛教的目的不是把人变成仙,而是改变人的jīng神状态。jīng神状态变了,至少也是罗汉。

  罗汉与神仙,是两码事。

  佛教与道教,也是两码事。

  目的不同,方法和途径也不同。比如道教讲守一,佛教讲禅定,都要求jīng神的专一和专注,看起来很像,其实不同。简单地说,守一是为了防止jīng气神扩散和泄漏,从而保证长生不老。禅定却是要集中jīng力观想某个特定对象(比如莲花或诸佛),这样才能获得最高智慧。

  显然,守一是养生,禅定是修心。

  所以,佛教讲定慧双运,道教讲xing命双修。xing命就是xing和命,神和形,心灵和身体。换句话说,xing命双修就是既要身体健康,更要心理健康,是身心都健康。

  这当然是很可贵的思想。

  禅定则是禅和定的合称。禅(Dhyana)就是禅那,也就是静虑。定(Samadhi)就是等持,也就是专注。慧(Mati)则是明察,也是决断。这三个词连起来,就是安安静静地想(禅),专心致志地求(定),然后斩断迷惑,做出明察,获得佛教之所追求——般若(读如波惹)。

  般若(Prajna)就是智慧,或通过智慧到达涅槃的彼岸,所以也叫般若波罗蜜多。佛教认为,生死是迷界,是此岸;涅槃是解脱,是彼岸。从此岸到彼岸,就叫波罗蜜多(Paramita)。而能够如此,是因为有智慧。智可以认识世间事,慧能够证悟出世法,合起来就是般若。

52书库推荐浏览: 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