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刚说春秋_贾志刚【七册完结】(665)

阅读记录

  按《史记》。子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后世为了贬低宰我,编造了宰我在齐国出任临淄大夫,跟随田常作乱杀害齐简公,结果因罪诛三族。这样的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很低劣的谎言。

  首先,《左传》和《史记》都没有记载宰我被杀。田常杀齐简公发生在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孔子这一年七十一岁。当时田家的实力远超齐简公,那么为什么投靠了田常的宰我反而会被杀呢?

  如果宰我被杀,孔子一定有话要说,可是史书中并没有记载。

  所以,宰我根本没有被杀。所谓的宰我被杀,与伯嚭被杀一样,都是出于某种政治需要而制造的谎言。

  据《左传》,鲁哀公十四年,田常杀害齐简公之前与齐简公的宠臣阚止相争,结果杀了阚止并且赶走了他全家,阚止的字也是子我。按合理推测,后世某些人就是依据这个浑水摸鱼以讹传讹,说成了宰我被杀并且诛三族。

  对于宰我的评价,从现代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宰我的问题我们能够发现,宰我这个人很直率,决不拍马屁。同时,宰我的逻辑能力非常强,他的逻辑推理常常让孔子感到为难。宰我不信邪,同时也不喜欢形式化的东西。这样的人如果在现代,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尊重的人。

  所以,尽管孔子很不喜欢他,喜欢他的人却越来越多。因为他敢于质疑权威,敢于说真话。

  樊迟

  樊迟就是子路第二,每个人都这样说,孔子也这样看。

  樊迟的性格比子路还要憨直,喜欢问问题而且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孔子喜欢他这点,但是也因此认为他不够聪明。不管怎样,自从樊迟来了,孔子去哪里都一定带着他。

  一次,孔子去孟懿子家,樊迟做御者。孟懿子问孔子怎样才能做到孝,孔子回答“无违”。回家的路上孔子把这个问答告诉了樊迟,等于教给他知识。

  “那,老师,什么是无违啊?”樊迟没听懂,没听懂就问。

  “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要按照礼制奉养他们;父母死了之后,要按照礼制埋葬他们,按照礼制祭祀他们。”孔子说,心说这小子的悟性也太差了。

  按《论语》。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其实,这还算好的。有的时候,关于一个问题,樊迟会反反复复地问,问得孔子都有点烦他。

  孔子总是讲知讲仁,讲得樊迟云里雾里,怎么想怎么不得要领,于是就要提问。

  “老师,什么是知?”樊迟问。

  “执政为民,敬鬼神而远之,这就是知了。”孔子回答。樊迟眨眨眼,还是不太明白,似乎这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那,什么是仁?”樊迟又问下一个问题。

  “遇到困难走在前面,看见好处走在后面,这就是仁了。”孔子回答。这个境界,与后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差不多。

  樊迟弄不明白,眨着眼睛下去了。

  按《论语》。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弄不明白的事情,樊迟还要问。所以,没多久,樊迟又来问问题,恰好孔子要出去。

  “老师,上次我没弄明白,什么是仁啊?”樊迟也不管老师忙不忙,上来就问。

  “平时端庄,办事认真,跟人交往守信用。即便到了洋鬼子那里,也不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孔子回答,回答完,匆匆走了。

  按《论语》。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还是没弄明白什么是知什么是仁,换了别人,问过两次了,不懂也要装懂了,顶多考试的时候背正确答案就行。

  可是,樊迟不是别人,他是樊迟。

  过了两天,樊迟又找到一个机会,于是又来问同样的问题。

  “老师,我还是没弄明白什么是仁。”樊迟又来了。

  “爱人。”孔子真是有些不耐烦了,简单回答他。

  “那,知呢?”

  “知人。”孔子就觉得这小子是个榆木脑袋,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开窍。

  “那,那什么,老师,我还是不明白。”樊迟还是没弄明白。

  “任用正直的人取代不正直的人,能让不正直的人变成正直的人。”孔子说,说完盯着樊迟,看这小子是不是还不明白。

  樊迟虽然憨厚,但是并不傻,他看出来老师不高兴了。所以,这一次,樊迟没敢再问下去。问题是,老师的答案太过简单了,不问老师,问谁呢?

  “对了,问问子夏吧。”樊迟心想,除了老师,不就是子夏最有学问了吗?

  于是,樊迟去找子夏。

  “师兄,我刚才问老师什么是知,老师说任用正直的人取代不正直的人,能让不正直的人变成正直的人,到底啥意思啊?”樊迟问子夏。

  “嗯,这话含意丰富啊。想想看,当初舜拥有天下,从众人中选拔了皋陶,于是不仁的人就都离开了;后来商汤拥有天下,从众人中选拔了伊尹,于是不仁的人都离开了。”子夏确实很有学问,拿出例证来印证老师的话。

  “噢。”樊迟似懂非懂,舜和汤他是知道的,可是他们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老师说的是舜和汤的知,不是自己的知啊。就算自己明白了,有什么用呢?

  按《论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不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越学习越觉得自己笨,别人能听懂的自己听不懂,问了老师还是不懂,这不是自己笨是什么?所以,樊迟对自己的前途渐渐地失去了信心。

  “我这样的人还能干什么?”夜深人静的时候,樊迟总是这样问自己。

  想来想去,樊迟觉得自己不是干大事的人,自己可能只能当个农民伯伯了。终于有一天,樊迟忍不住对孔子说了。

  “老师,我想学种粮食了。”樊迟说。

  “种粮食?那我可不会,那要向老农请教。”孔子以为樊迟向自己请教种粮食,因此很恼火。

  “我,我还想学种菜。”

  “种菜?那我可不如老园丁啊。”孔子气得脸都发白了,这个学生太没有出息了,跟自己学习这么久,竟然要去当农民伯伯。

  看见老师不高兴,樊迟没有再说什么,退了出去。

52书库推荐浏览: 贾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