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76)

阅读记录

  二、不乐为史 折节向学

  伴随着知识和学问的增长,郑玄步入了青年时代.他虽然立志于潜心钻研经学,并已具有了一定的经学造诣,但由于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已没有条件继续专门攻读了,父母兄弟迫于生计问题,也都不允许他再不事产业而长年读书了.在18岁那年,他不得不出仕,充任乡啬夫之职.汉代地方政府实行郡、县二级制,县以下设乡、亭、里、什、伍等,一般是五户为伍,十户为什,百户为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啬夫是乡一级地方小吏,掌管诉讼和税收等事.对于自己主管的工作,郑玄勤勤恳恳,十分认真,抚恤孤苦,甚得乡里的好评,不久便晋级而成为乡佐,大约相当于副乡长的职位.

  虽然上司器重,乡亲拥护,但郑玄却不安于乡吏的工作,不愿为吏以谋生,而一心向往研究学术.因此,他在做乡吏的同时,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刻苦学习,每逢休假日也不回家,而到学校中向先生请教各种学术问题.他的父亲对此极为反对,并一再督责和训斥他.但父、兄的反对也改变不了他的志向,他仍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到21岁时,已经博览群书,具有了深厚的经学功底,并精于历数图纬之学,兼精算术,成了一位满腹才学的年轻学者了.

  当时有一位名士名叫杜密,和大胆反对宦官的"天下名士"李膺齐名,并称为"李杜".杜密升任太山太守、北海相,到高密县巡视时见到郑玄,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把他升调到郡里为吏录,使他得到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从此,郑玄便结束了他的乡吏生涯.

  到了北海郡不久,郑玄又辞去吏职,入太学受业.他的老师名叫第五元先(第五是复性),是当时京兆平陵(今陕西长安)的大姓,曾任兖州刺史,是一位很有学问的经学博士.郑玄从师第五元先,先后学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等,俱达到了通晓的程度.其中《京氏易》是西汉京房写的,《公羊春秋》是战国公羊高传述、西汉初成书的,这两部书都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三统历》是西汉刘歆写的历法,《九章算术》则传说是西周周公著的,这两部书都属历数之学的重要著述.

  此后10年左右,皆为郑玄折节求学的时代.他师事第五元先后,又从东郡张恭祖学习了《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书,其中除《礼记》和《韩诗》外,均为古文经学的重要典籍.

  郑玄向第五元先和张恭祖学习了今古文经学两大学派的重要经籍后,尚不以此为满足,又从陈球受业,学习了《律令》.在此期间,他还以明经学、表节操为目的,游学于幽、并、兖、豫各地(相当于今山东、河北、河南一带),遍访名儒,转益多师,虚心向他们学习,共同探讨学术问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辞劳苦,孜孜求道,郑玄的青年时代,就是这样匆忙而充实地过去了.

  到了而立之年后,郑玄已经成了一名有着较深造诣的经学家.他的学问在山东(指的山以东,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已经可以说首屈一指、无出其右者了.

  三、壮年去国 游学关西

  郑玄虽然已经学富五车,但他自己却毫不满足,学无止境,越学反越觉得知识不够用.当他感到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学者已经无人再可请教了的时候,便通过友人卢植的关系,离开故国,千里迢迢西入关中,拜扶风马融为师,以求进一步深造.这一年,郑玄是33岁.

  马融是扶风茂陵(今属陕西兴平)人,为当时全国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学问十分渊博.他遍注儒家经典,使古文经学达到了成熟的境地.他的门徒上千,长年追随在身边的就有四百余人,其中优秀者亦达50人以上.其为人比较骄贵和讲究,虽然门徒众多,但他只亲自面授少数高材生,其余学生则由这些高材生转相授业.郑玄投学门下后,三年不为马融所看重,甚至一直没能见到他的面,只能听其高足弟子们的讲授.但郑玄并未因此而放松学习,仍旧日夜寻究诵习,毫无怠倦.

  有一次,马融和他的一些高足弟子在一起演算浑天(古代一种天文学)问题,遇到了疑难而不能自解.有人说郑玄精于数学,于是就把他召去相见.郑它当场很快就圆满地解决了问题,使马融与在场的弟子们都惊服不已,马融对卢植说:"我和你都不如他呀!"自此以后,马融对郑玄十分看重,郑玄便把平时学习中发现而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一一向马融求教,对于篇籍的奥旨寻微探幽,无不精研,终得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习了7年,因父母老迈需要归养,就向马融告辞回山东故里.

  马融此时已经感到郑玄是个了不起的人才,甚至会超过自己,他深有感慨地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思是说,由他承传的儒家学术思想,一定会由于郑玄的传播而在关东发扬光大.

  四、党锢之祸与隐修经业

  从马融那里学成回乡后,郑玄已经40多岁了,这时他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精通今古文经学的大师了,于百家之学无所不通.于是远近有数百上千人投到他的门下,拜他为师,听他讲学.当时他家里还很贫穷,便"客耕东莱",一面种田维持生计,一面教授门徒.东莱在今山东即墨县东南不其城南山下,环境十分优美,山上有古井不竭,井边生有一种细而长的草,和薤一样一尺多长,很有韧性,时人称之为书带草,又叫康成书带.郑玄与弟子们隐居于此,过着清贫而安谧的生活.

  本来,像郑玄这样学问好名声大的经师,是会被推荐或征召入朝为官的,他本人也未尝不是这样打算的.但谁知正在此时,却发生了"党锢之祸".

52书库推荐浏览: 舒大刚杨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