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知堂书话_周作人【完结】(171)

阅读记录

  隆三十七年壬辰,七十四岁下云:

  “自秋入冬薄病缠绵,终日独坐卧室,著《老老恒言》四卷。”三十八

  年癸巳下云:

  “元旦口占:爆竹声喧日上初,醒犹恋枕起徐徐,衰年自笑曾何补,四

  卷新编老老书。”又云:

  “夏初发刻《老老恒言》,补著《粥谱》一卷,共五卷,岁暮刻工始竣。”

  《年谱》记至乾隆四十一年丙申,慈山年七十八岁,据金序称其寿至九十馀,

  然则尚有十馀年未记,亦可惜也。

  我读《老老恒言》,觉得很有意思,可以说是有两个理由。第一,因为

  他所说多通达事理。著者在卷四之末说明道,总之养生之道惟贵自然,不可

  纤毫着意,知此思过半矣。卷二《燕居》中云:

  少年热闹之场,非其类则弗亲,苟不见几知退,取憎而已。至与二

  三老友相对闲谈,偶关世事,不必论是非,不必较长短,慎尔出话,亦

  所以定心气。

  又同卷《见客》中云:

  喜淡旧事,爱听新闻,老人之常态,但不可太烦,亦不可太久,少

  有倦意而止。客即在座,勿用周旋,如张潮诗所云,我醉欲眠卿且去可

  也。大呼大笑,耗人元气,对客时亦须检束。

  此等文字一看似亦甚平常,但实在却颇难得,所难即在平常处,中国教训多

  过高,易言之亦可云偏激,若能平常,便是希有可贵矣。孔子有言,及其者

  也,戒之在得。得不必一定是钱财,官爵威权以及姬侍等都是,即如不安于

  老死,希求延年长生,也无不是贪得之表示。《恒言》的著者却没有这种欲

  望,自序称亦只就起居寝食琐屑求之,《素问》所谓适嗜欲于世俗之常,绝

  非谈神仙讲丹药之异术也。大抵此派养生宗旨止是啬耳,至多说是吝,却总

  扯不到贪上去,仿佛是杨朱的安乐派,出于道家而与方士相反,若极其自然

  之致,到得陶公《神释》所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

  复独多虑”的境地,那也就与儒家合一,是最和平中正的态度了。

  第二的理由,因为这是一部很好的老年的书。三年前我写过一篇小文,

  很慨叹中国缺少给中年以及老年人看的好书,所谓好书,并不要关于宗教道

  德虽然给予安心与信仰而令人益硬化的东西,却是通达人情物理,能增益智

  慧,涵养性情的一类著作。此事谈何容易,慨叹一时无从取消,但是想起《老

  老恒言》来,觉得他总可以算得好书之一,如有好事人雕板精印,当作六十

  寿礼,倒是极合适的。说到小毛病当然亦不是没有,最明显的是在卫生上喜

  谈阴阳五行,不过他引的本来多是古书,就是现在许多名医岂不也是讲的这

  一套,知识阶级的病人能有几个不再相信的,那么对于慈山居士也觉得不好

  怎么责备了。孟子说老吾老,又说幼吾幼,今《老老恒言》有书可读,闻有

  《幼幼集成》,却无意去看,恐怕只是普通的小儿科罢。老人虽衰病,尚能

  执笔,故可自做书自看,小孩子则话还说不好,难怪无所表见,若父兄忙于

  功名,亦无暇管闲事也。

  此外还有一点意见。我觉得养老乃是孝之精义。从前见书中恭维皇上,

  或是他自夸,常说以孝治天下,心里总怀疑,这是怎么治法呢?近日翻阅《孟

  子》,看到这样一节,这才恍然大悟。《离娄上》云:

  孟子日,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

  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

  伯善养老者。又《梁惠王上》云: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

  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

  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同样的话,孟子对了梁惠王齐宣王都说了一遍,意思极是郑重,很可见养老

  之政治的意义。《说文解字》八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

  承老也。”又云:“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由是可知,善

  事父母亦着重在老年,我想中国言孝之可取即在于此。从前我写过《家之上

  下四旁》一文,曾说道:“父母少壮时能够自己照顾,而且他们那时还要照

  顾子女呢,所以不成什么问题。成问题的是在老年,这不但衣食等事,重要

  的还是老年的孤独。”只可惜后世言孝者不注重此点,以致愈说愈远,不但

  渐违物理,亦并近于非人情矣。《老老恒言》在此点上却大有可取,盖足为

  儒门事亲之一助,岂止可送寿礼而已哉。

  □1940年

  7月刊《中和月刊》1卷

  7期,署名知堂

  □收入《药味集》

52书库推荐浏览: 周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