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传戒仪式,也同样有“戒师”,全寺僧尼众都要参加围观。戒师先开导你们受十戒的意义,然后迎请“十方三宝一切菩萨及护法龙神”,也叫“请圣”。在这些圣神的见证下,你们要先忏悔自己从前的罪过,如实回答戒师的种种问题,如“汝曾于六亲男女中行淫否”“汝曾于父有病时舍去不顾否”等,忏悔认罪完了,再唱念“皈依偈”,代表把俗世罪孽抛在身后了。
这时开始正式传戒,戒师要手持戒尺,以庄重沉缓的声调,向你们宣说沙弥尼的十戒戒相。
“善女子(男子),汝既舍邪归正,戒已周圆,若欲识相护持,应受十戒: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是“直到这一世死前”的意思,戒师问一句“能持否”,你就得答一句“能持”或者“依教奉行”。下面还有九个问题呢。
“尽形寿不偷盗,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淫欲,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妄语,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饮酒,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涂饰香油,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听视歌舞,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坐高广大床,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食非时食,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蓄金银财宝,汝今能持否?”
十个“能持”答完,初坛传戒结束,在场僧尼们相互恭贺,你们这些新受戒者现在可以被称为“沙弥尼”和“沙弥”了,也就是后世俗人口头说的“小尼姑”“小和尚”。
这里说的“小”,可不单纯是指年龄小,也代表等级比较低。“沙弥”有点像是“实习生”,等到第二次二坛受戒以后,转正为“比丘(僧)”和“比丘尼”,这才是正经能出去撑场子的和尚、尼姑。
那么这两个等级的待遇有什么区别呢?举个例子说,出家人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云游四方”,拿个化缘钵两肩担一口天下到处走,所有正规寺庙都有义务接待外来挂单的僧尼,免费提供食宿,有法事还要先让外来和尚念经拿钱。但是,只有受完二坛“比丘戒”之后再修行五年的僧尼,才有资格离开师父和原属寺院,自己单独出去修行。
如果像您这样的小沙弥尼,趁人不备带着自己的行头跑出去了,在外面遇见一所寺庵,敲门进去要求白吃白住,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每座寺庵里都有一位“知客”僧人或尼姑,当来了云游僧尼时,由知客出面接待,他(她)一伸手,先要求:“请出示戒牒一观。”
“戒牒”?这又是什么?难道是“度牒”的另一种叫法?您忙不迭从包袱里掏出从前自己花了不少钱买到的度牒,递给知客,谁想人家接过去看了一眼就还给您,坚持要您出示“戒牒”,还说这二者不能混淆。
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度牒”是由官府发给俗人的出家许可证,作用是批准阿穿你出家当尼姑;而“戒牒”则是由寺院颁发的,内容是证明持有此证的僧尼于何时起在本寺出家修行,来历明确身份合法,还会标明持牒人的修行年资和等级,相当于“职业资格证书”。
寺院在什么情况下才给僧尼发放“戒牒”,没有死标准,有的寺院可能在小和尚、小尼姑们第一次受完“沙弥戒”以后就给发了,但是那样牒状上也会标明这孩子刚出家不久,还没受“比丘戒”。那么别的寺院的知客一看这些文字,就知道来者不是正规门路出来游学的,而很可能是自己偷跑出来玩,就别指望人家客客气气、周周到到地按大和尚和大师父的待遇管吃管住了。
还有要求更严格的寺院,可能会在二坛传戒以后才给比丘僧、比丘尼们发“戒牒”,这样像您的情况,手里根本就没这东西,当然人家寺院更不会给什么好脸色看。一般来说,没戒牒的野和尚、野尼姑,寺院最多管两顿饭留住一夜,第二天就赶紧打发你上路了。
所以说,在职场多奋斗几年,从“沙弥”级别考职称考到“比丘”级别,还是有用的。什么条件才能受二坛的“比丘戒”呢?
最主要的条件是已经受过初坛沙弥戒而且年满二十岁,其他条件包括入寺以来表现良好、勤读经卷、干活不偷懒、人缘好等。二坛的“比丘戒”仪式程序跟初坛相差不多,只是更加隆重严肃,所传的戒条也更繁复丰富,而且一般还要求这仪式上要有十位大德高僧在场,作为受戒者的“三师七证”,有时候这十位僧人还要在受戒者的戒牒上签名做证。
作为一个尼姑,你在受“比丘尼戒”之前,会比男性僧人们多一道程序,那就是受沙弥戒之后,年满十八岁,还要多受一种“式叉摩那戒”,再经两年以后,才可受“比丘尼戒”。为什么要多这道程序呢?原因是……寺院要在这两年里查明你有没有跟情人偷偷摸摸来往怀胎。
经过这一番折腾,你手里终于拿到“戒牒”了,上面的文字类似于这样:
南澹部州娑诃世界××州××寺授千佛大戒牒
52书库推荐浏览: 森林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