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民国_郭娟【完结】(5)

阅读记录

  如果有人喊,救救孩子。

  最好叫他去,学学先生。

  有意思的是,近来有学者研究显示,当时在香港大学读书的张爱玲就深受老师许地山的影响。她的小说《茉莉香片》中的言教授即以许地山为原型。在这个以“寻找父亲”为主题的小说中,言教授是主人公向往的理想父亲——这或许也是张爱玲的向往?而张爱玲非常著名的两篇散文《更衣记》和《中国人的生活与时装》,的确与许地山的《近三百年来底中国女装》一文在研究方法、观察角度乃至行文方式等诸多方面,有着明显的相同相通之处。学者邵迎建曾有专文论及此事。

  令人兴叹的是,五四那一代人就如文艺复兴时那些大师们,各个都有多方面成就,许地山也是如此。都说佛是寂灭,是色空,而许地山的一生确是生气贯注、精彩纷呈、莲花朵朵开。他不仅研究服装,还会自己做衣服;他善于培植花木、布置庭院,经他的手插于瓶中的花枝别具韵味;他搜集古钱,加以考证;他捕蝴蝶,制作标本;他还知音律,弹一手好琵琶;他带领他的孩子们养猴子、小狗和家禽,还为孩子们创制一种有历史内容的六国棋;他会说厦门话、广州话、北京话,懂英文、德文、梵文等外国文字;他的小说执着于爱情题材,以至于被沈从文称为“妻子文学”,还一本正经地立愿,要“尽此生”写作爱情小说,能写一篇便写一篇,能写百、千、亿、万篇,便写百、千、亿、万篇;他对妻子、亡妻皆有情……

  抗战时期,许地山的生命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焰。他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日夜奔忙,为来港的进步人士提供便利,他们夫妇的家接待过共产党人杨刚、民主人士梁漱溟,邹韬奋在他们家编辑《生活周刊》;在战乱的时局下,他以金刚护法之精神慨然承诺保护郑振铎苦心收藏的善本孤本;他似观音大士慈航普度,支持宋庆龄在香港主持的儿童福利会工作……他逝世后,宋庆龄第一个送来鲜花花圈。

  许地山死于心脏病发作,死于忙与累。在他散文中有一篇《愿》:他愿做盐,在食物中融散了自己的形骸,你看不见盐,却尝到了盐的味道。这还是他一生信奉的质朴而有用的“落花生主义”。

  才子革命家

  “才子”名号被滥用,以至于遇到真正的才子,反觉“才子”一词分量不够,还有一点轻佻意味。怎么形容瞿秋白呢?

  与他同时代的人的评价也许能说明一二——

  丁玲,在上海大学时期既是他的学生也是比较亲近的小友。当时,茅盾、陈望道、田汉、俞平伯等都是教员,而丁玲说,秋白是最好的老师。

  鲁迅,冷眼看人,能入他法眼的人不多。但对秋白,却书写了那么高调的条幅相赠: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并盛赞秋白的理论文章是“皇皇大论”。

  刽子手,仰佩秋白,“惋惜”其才华,在蒋介石“就地枪决”令下之后,仍不放弃优待软化劝降,与之吃饭、喝茶、饮酒、下棋,然秋白终不改其志,令刽子手抱憾:这样一个才俊怎么就殉了共产主义了?!

  精通琴棋书画,作诗文、唱昆曲、治印,似乎才子的才艺他样样来得;从事翻译和写作,一出手就不同凡响,别的不说,单一篇《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高屋建瓴,将鲁迅之为鲁迅阐释得极为透辟。须知,鲁迅这样一位伟大丰富复杂的文化巨擘是轻易概括得了吗?秋白有文集14卷,而所有这些成绩是在他作为职业革命家工作之余取得的,而他牺牲时年仅36岁。

  才子瞿秋白因学俄文而留学苏联而为陈独秀当翻译,因向往世界大同,走上革命道路。见过列宁、布哈林,翻译《国际歌》,是中共早期探讨中国革命理论和革命道路的先行者。1927年白色恐怖中,不想当领袖、连诸葛亮也不想当的瞿秋白临危履难,成为中共第一号人物。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红色暴力回击白色恐怖。

  中国革命急风暴雨、百转千回,无情试炼着投身其中的人们。党内路线斗争激烈,一会儿机会主义,一会儿盲动主义,革命家瞿秋白生前死后曾经三次被逐——第一次是被批判为立三路线的负责人,被逐出政治局;第二次是长征开始后被留在苏区,实际上是抛弃给敌人;第三次是“文革”中因《多余的话》被诬为叛徒,被掘墓扬灰。三次都是以革命的名义。

  《多余的话》两万多字,是瞿秋白在明知自己死之将至的时日,在国民党监狱特殊的环境中,回顾一生,剖析自己,写下的深沉宛曲、襟怀坦白、寄意高远之作,没有故作的高大姿态,倒是处处贬抑自己——从政当领袖是没有牛时“狗耕田”,从文是“半吊子文人”。对于来自党内的排挤、迫害,他只字未提,他不愿意以这些示敌,依然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但那种荒凉的心境和伤痛的心情是弥漫在字里行间的。读之令人非常难过,非常同情。

  正是没有一般所谓的激昂慷慨,加之其中有些话是容易引起有意无意的误解与曲解,许多人认为何必要写这《多余的话》呢?

  1991年编辑出版《瞿秋白文集》时,《多余的话》被收在“政治理论编”第七卷附录中,没有放入正文。编者按:“《多余的话》至今未见到作者手稿。从文章的内容所述事实和文风看,是瞿秋白所写,但其中是否有被国民党当局篡改之处仍难以断定,故作为附录收入本卷,供研究者参考。”编辑者的考虑是慎重的,必要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