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都在政治的“局”中,并且被政治改变着。丁玲一生痛苦与荣耀都拜政治所赐,后人看丁玲也常困于政治迷雾而看不清,所以有一本众人评说丁玲的集子,叫做“左右说丁玲”,明显的政治视角。萧军因“反苏”,不待全国解放已经被批判,成为社会闲人,直到“四人帮”粉碎后四次文代会,他自称是“出土文物”,被政治尘埋可谓久矣。而王实味早被政治“删除”了。死前,王实味被批准接受来延安的记者团采访,他的回答当然是顾全大局的。
三
周扬作为文艺理论家,在上海“左联”时期提出“国防文学”,却引起与鲁迅等人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即便是为抗日而搞统一战线,鲁迅也无法忘却那些屠杀青年、禁书删书的敌手,更不认同无原则的“团结”。周扬出师不利。到延安后,他追随毛主席,不断调试文艺与政治之关系,特别是在《讲话》之后,他积极担当《讲话》的宣传者、解说者、应用者,逐渐地成为延安文艺界的理论权威。
翻译过半本《安娜·卡列尼娜》的周扬自有他的文艺情怀,一度延安舞台上“大、洋、古”的风尚,与他领导下的鲁艺“关门提高”的正规化、专门化教学,都违背大众化宗旨。好在他赶快公开检讨,跟上了党的步调。他撰写了一系列文章,《王实味的文艺观与我们的文艺观》、《艺术教育的改造问题》、《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关于政策与艺术》,在这些文章中,周扬自觉地积极地促进文艺与政治结合,他“深深地感觉,不把自己的创作活动与群众的世纪斗争密切联系起来,使之服从这个斗争的需要,是不可能有艺术与政治之真正的结合的。”他盛赞赵树理的小说,认为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个胜利”。可以说,从这时开始,作为文艺理论家的周扬考虑的更多是让文艺更加政治化,而他个人的身份也更加政治化了。
当时,《讲话》传到国统区,比周扬资历更老的文艺理论家胡风、冯雪峰,还习惯于平起平坐地与政治家探讨问题。《讲话》提倡为工农兵服务,向人民大众学习,胡风却还延续着五四启蒙精神,认为工农兵的精神要求虽然伸向解放,但他们的身上随时随地潜伏着、扩展着几千年精神奴役的创伤,这也是事实。延安整风反对主观主义,胡风、舒芜却正在呼唤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反对教条主义。在延安来的大员何其芳、刘白羽、林默涵组织的《讲话》宣讲会上,胡风固执己见,自然就被看作是对毛泽东文艺方向的抗拒。冯雪峰的异见与胡风相通的一点,是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强调文艺自身规律,不能以政治取代文艺,同时也指出“人民”是复杂的矛盾统一体,有求解放的一面,也有依然被封建意识束缚的一面;此外,他对大众化形式作深入探讨,强调大众化不单是一味地民族化,他试图将世界文艺中适用的东西吸纳进来。毕竟是五四精神之光沐浴过的,冯雪峰视野显然更为开阔。
但是,无论是胡风还是冯雪峰,都将因政治不正确而被开除出文艺队伍、革命队伍,何止是他们,在划分了红、黑、黄作家后(沈从文就恐惧在新社会被清除出局,无望中几次自杀,未遂,后躲到整理文物的角落里,退出文坛),在批萧军、批胡适、批胡风后,在把冯雪峰开除出党、将丁玲发配北大荒之后,与政治共生最久的周扬也在“文革”中被打倒了。还剩下什么?八个样板戏。
而此时的鲁迅,被政治阉割,滥用,早已面目全非。以往鲁迅嘲笑写三角恋爱小说的张资平,用数学公式表达:张资平=⊿(三角);那么这个时期的鲁迅也可以被如此表示:鲁迅=!不是感叹号,是打人的棒子。文学被利用如此这般,奈何?
如果鲁迅在天上向下瞭望,看到这一切,情何以堪!是否记起他许久以前的那次演讲《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或许要吟哦他的旧诗句——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弄文罹文网,空留纸上声。
清明时节雨纷纷
北方农村清明扫墓祭祖的种种铺排,曾经隆重而详尽地被女作家萧红写入她的传世之作《呼兰河传》。那时她在香港,遥远的距离,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已久的东北大地上的大豆高粱、后花园里蝈蝈、蝴蝶、牵牛花以及那土地上辛苦辗转地生活着的坚忍而愚钝的人们,连同风俗种种,都搅扰在乡愁中无以排遣,不能遗忘。她写道:
人死了,魂灵就要到地狱里边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裳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为他做了这么一大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当然都是纸扎的,彩纸,故而艳丽热闹之极,而且极为细致周全。有喷钱兽,聚宝盆,金山银山,丫环使女,厨子,猪倌,还有花盆,茶壶茶杯,鸡鸭鹅犬,以至窗前的鹦鹉,总之应有尽有。穷人们看了这个竟觉得活着还没有死了好——萧红这样写道,笔端饱蘸人道主义情感。而最有趣的是一个纸扎的管家,手拿算盘,旁边桌上摆一个账本,上边还一笔笔记着收支细目,可见阴间欠账也是不能马虎的——萧红细细摹写的时候,一定觉得这已超越了凄惨诡异的乡间迷信,进入了技艺甚至艺术的幽默可喜的境界。当然,主张作家的写作是对着人类愚昧的萧红,不会耽溺艺术世界而忘记人间悲苦。她笔调一转,写了那个被乡间神巫折磨惨死的小团圆媳妇。这个形象,与鲁迅笔下的被死后预期中的可怕地狱惨象吓得惶惶不可终日的祥林嫂一样,将永远驱逐迷信的虚妄愚昧。
52书库推荐浏览: 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