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犹是昔人非—李煜_汉滴【完结】(50)

阅读记录

  他听罢李穆出使的奏报,当即拍桌子定案——出兵南唐。

  李穆还未回过神来,他不敢置信城府深沉的陛下,今天就这样草率地定下了征伐南唐的决议?

  殊不知,赵匡胤已经等了三年。三年,他染霜的两鬓已彰显他的老成;三年,他已有足够的底气抗衡南军;三年,他已等到足以发兵的借口。

  自此,南北狼烟起,一水分两峙。

  究竟是谁,素手画美人,新点了蛾眉;又究竟是谁,悴了云鬓,染了寒霜,改了朱颜?

  且看,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一、 狼烟四起

  (1)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开宝七年(974年)九月,运筹帷幄的赵匡胤命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都部署,潘美为都监,曹翰为先锋都指挥使,率十万大军征讨南唐。赵匡胤出兵之际,便直指攻破南唐金陵城,他一再告诫曹彬:“破城之日,不许杀戮!”

  他尤其指出:“如遇负隅顽抗,以致我军不得已需血刃敌手的,众将士也不能伤得李煜一门,休要加害一人。”

  这是赵匡胤惜才的表现!他为了显示自己仁义,赵匡胤还把自己的剑交给曹彬说:“副将以下,不听命者,斩!”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是总方针,赵匡胤对于各个阶段各个国家,又制定了不同的作战计划。

  赵匡胤令颍州团练使曹翰为先锋,自江陵率水军和骑兵出发,力图以快速多变方式击溃南唐沿长江岸守军。主力兵分两路,分别由曹彬和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指挥,前一路跟随先锋自蕲州顺长江而下,直逼金陵;后一路则从宋都城汴梁水东门出发,沿汴水再驶入长江。两路兵马相约会师池州,先攻采石,后进逼金陵。

  赵匡胤还授早已投降宋朝的吴越王钱为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并安排内客省使丁德裕为监军,领兵自太湖自东向西进攻南唐,从东南面配合南下的曹彬、潘美部队,力求对金陵形成犄角之势,直插南唐中心。

  为了尽早抵到采石,曹彬统率兵马行进得相当迅速,很快绕过江州,直扑池州。此时的南唐守军却是不知戎事已起,面对宋军来袭,还以为是江上的演练,更可笑的是,有人为讨好宋军,还特意奉上牛酒前去犒劳,结果是羊入虎口,死的不明不白。当南唐军士发现大事不妙之时,等到发觉来者不善,再作挣扎抵抗,已是无谓的了。最可笑的是,南唐首战,池州守将戈彦见势不妙,立即弃城逃走。宋军不战而胜,轻取池州。曹彬攻取池州后,又马不停蹄,一鼓作气,继续东进。宋军在曹彬带领下,势如破竹,连克铜陵、芜湖和当涂三座城池,后屯兵采石,待与潘美汇合,齐心协力共渡长江。

  与此同时,南唐的君臣对宋朝军队势如破竹、步步紧逼的攻势却深不以为意,他们认为长江天堑固若金汤,宋军是不可能突破长江天险的。退一万步讲,宋军即使勉强过长江,也会招致元气大伤,到时候定会和南唐重修友好的,不会再勉力进攻。

  等多处重要边防失守,李煜心里丝毫不存愧疚之念,也不思考接下来的战略布置。早在他即位之初,当时的名士郭昭庆就特地赶往金陵,虔心进献《经国治民论》,强调要加强对池州、采石等处的边防多加重视,可李煜却不以为意,在他心里,长江天险是无人可破的。南唐的均君臣不但懦弱昏庸,还很无知愚蠢!当时宋军在采石上日夜赶造浮桥的消息传入金陵王宫,当时的李煜无知至极,对臣下说:“朕以为这纯属儿戏,长江天险古往今来无人可破!”

  当时实际掌权的张洎也自以为是地认为,宋军要借浮桥渡过长江,简直是痴人说梦。他的态度和李煜一样傲慢自大:“臣读书无数,但有史记载以来,还闻所未闻造浮桥可渡长江之说,陛下不足虑也!”

  李煜见张洎也附和自己,心里也有了十足的把握,纵使赵匡胤再勇敢,但想要以浮桥克长江,实在是逆天而行,终究要失败的。为了安抚宋朝,李煜立马派胞弟江国公从镒入宋进贡,献上绢帛二十万匹,白银二十万两,妄图赵匡胤退兵。

  南唐的歌舞依旧升平,霓裳羽衣曲起承转合,宫娥美姬风姿绰约,美人盈盈眉眼俏艳,云髻松松挽就,李煜便在这样的声色犬马中,彻底地沉溺……

  同样是夜,一江之隔,另一侧的赵匡胤又是一夜无眠。他也担心着,这浮桥究竟能不能起效用,他虽演练过,可对于浪大风急、扑朔不定的采石,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呀!

  大宋朝的军士忙碌一片!拉棕缆,牵竹索,悬铁链,安木板,不断地接合,不断地装卸,不断地抽离,不断地更进……在奋战了三个日夜之后,在熟知采石水文状况的樊知古指导下,在争分夺秒地进发中,大宋官军的一片辛苦终于得到回报,长江两岸终于显现了一座浮桥,宛如一条巨龙盘亘在大江之山,随着波涛扭动身躯,身姿凌厉,气焰嚣张。

  长江水流渐平渐缓,这个月夜对宋朝官兵而言,过的安详宁静,而汴梁的赵匡胤,听闻奏报后,心里也乐呵了许多,长江之于他,再也不是“一风微吹万舟阻”。

  采石之上浮桥如一架神梯,将一批批北宋兵士、一匹匹战马送至对岸,直抵南唐疆土。

  宋军行军声声如雷,马蹄狂乱,震彻南唐王宫。

52书库推荐浏览: 汉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