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襄侯庙后,还有一个授略堂,有一组诸葛亮给姜维传授兵法的铜像。感觉也还不错,但后头又供奉了三清画像,真让人哭笑不得了。
绕过庙去,后头就是姜维墓。全国姜维墓有好几处,据说真墓在四川芦山,是蜀军部下抢出姜维尸体偷埋于此,后来汶川地震时候给震坏了,心疼。此外还有姜维故乡甘谷的姜维墓、离祁山不远的天水关姜维墓,还有这个剑阁姜维墓。我问导游这是不是衣冠冢?导游说这是特意从甘谷姜维老家运来的土,重新起的一座坟,连墓碑都是新的,没漆过,所以字看上去很不清楚。
我沉默良久,还是鞠了一躬。墓也罢,碑也罢,都是寄托哀思而已,死后肉身葬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前最萦绕挂怀的所在。剑阁是姜维一生心意凝结之处,在这里向他致敬,他听得到。
告别姜维墓,我们开始一步步沿着石路朝山上走去。沿途除了一个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和一个红军政委墓外,再没别的景点。这一路上两侧都是密林,过了十一还不见树叶凋零,依然繁茂。谈不上有什么好视野,只需要埋头赶路。但空气真好,真好,像我这种平日疏于锻炼的人,往山上爬都一点不觉疲累,觉得气不够了,就放心地张开大嘴喘息几下,肺里就立刻充盈清氧,精神复振。
走了约莫半个多小时,我忽然发现,道路侧面出现了一个小木栏,像是古代的拒马,上面还挂了一块牌子:“远离悬崖,珍惜生命”。大家能理解,这牌子的写法根本是个致命诱惑,我抬眼看看,树枝太多,根本看不到远处,就越过牌子往前走,刚一探脖子,不由得“妈呀”一声。脚下半米之外,树林外侧,突然就是一片直通通的九十度角峭壁,毫无过渡。如果不是我平日积德,这一脚踏出林边,就掉下去了。
导游把我拽回来,恶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我只能虚心承认错误。我说其实我是想拍一下剑门关远景。导游说前面有一片空地,景色正好。我们又爬了一段路,果然视野一阔,和下面大不相同。
我们其实已经置身于大剑山的山顶,对面就是小剑山,两山之间就是关楼所在。这边有一条三指粗细的钢缆,从这里一直牵到对面。我们研究了半天,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平衡宗师阿迪力挑战剑门天险时留下来的。阿迪力的视频我看过不少,但身临其境体验他踩绳的地点,还是第一次。我战战兢兢凑到绳子旁看了一眼,又朝远处山顶看了看,想想自家老小,果断放弃了。
这个位置着实不错,站在大剑山上俯瞰,整个山势形胜一目了然,可以把剑门关一览无余。从这里左右观瞧,正好可以回答我此行的第二个疑问,剑门到底险在何处?
大小剑山和七十二剑峰不太一样,两座山不以高耸而著称,矮墩墩的更像是两堵城墙,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形成一段凛然不可侵犯的峭壁——这才是剑门景色最奇绝的地方,大剑山、小剑山的山体分别是一整块超级巨岩,巨岩之上再覆有泥土、植被。而剑门关,就在这两道天然城墙之间劈开的一条小缝里,一线中通。
抄一段解说词:“受龙门山断裂带活动的强烈影响,便形成了剑门关关隘。由晚侏罗纪莲花口组砾岩构成的连锁式金字塔形砾岩群峰,剑门七十二峰国内外罕见,构成了独树一帜的剑门丹霞地貌。”
站在这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剑门关是天险。别说古代,现在除了蜘蛛侠又有多少人能攀上如此绝壁翻过剑门关?李白《蜀道难》说“剑阁峥嵘而崔嵬”,用词真是相当准确:峥嵘是言北壁险要,崔嵬是形容大小剑山特有的一整块巨大岩体。
这种山势险要不说,偏偏还厚南薄北。这两块巨岩北斜南缓,南面山势缓和,正是我们登山的这一路,而北方这一侧,则完全是一片光滑绝壁,直到不能再直,峭到不能再峭。
整个剑门对北面完全拒绝,对南边却是和颜悦色,亮出了平缓的脊背,由人任意攀爬。难怪钟会率领十几万大军,都攻不破这里。这仗真没法打,哪找那么高的云梯啊。他的兵每爬高一尺,都得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与此同时姜维却可以轻轻松松爬上山头,往下扔石头、撒尿。
更可怕的是,退一万步,即使钟会侥幸攻下剑阁,姜维仍旧可以把关卡夺回来。因为蜀军是从南朝北攻,剑阁的天险只防着北边,根本挡不住南边的冲击。绕路也不成,左右七十二剑峰,根本就没法行军。
这个山势实在是太绝了,北方的入侵者要么攻不下,就算攻下来也守不住。简直是天造地设用来护蜀的超级要塞。这哪是山啊,这分明是没有主炮的伊谢尔伦。
宋仁宗时候,有个成都的老书生,不知吃错了什么,居然给成都府献了一首反诗:“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成都府自然吓得把他抓起来,上报朝廷。仁宗仁厚,居然没删帖封号,说这就是一个老秀才急于做官罢了,给他个小官做做吧。这典故是称颂仁宗宽和的,但也可以看出来,真把剑门把断,栈道一烧,那时候的四川想要独立真是太容易了。
导游略带得意地告诉我们,据说此关自落成之后,还从未被人从北边攻破过。后来红四方面军打剑阁,也是从南边绕过来才攻破。她想了想,又补充了一个八卦:当年老三国拍邓艾偷渡阴平那一段戏,就是在剑门这里拍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马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