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身死之日,家中仅有八百株桑树、十五顷薄田。而其人之所以淡泊名利,全是为了“明志”,即中兴汉统;在隆中“宁静”修身,恬淡寡欲,故而能“致远”,未出茅庐先定三分。诸葛亮身兼“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功成名就。他也将这个“法宝”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以及后人,至于后人能否做到,能做到几成,那就看各人的修为与造化了。
诸葛亮殿的两边,左侧有诸葛亮之长子诸葛瞻陪侍,右侧有诸葛亮之长孙诸葛尚陪侍,祖孙三代遵家庭礼仪。
诸葛瞻是诸葛亮四十七岁时才有的儿子。老来得子,诸葛亮对之寄托了颇多心血。除《诫子书》之外,最后一次兵临祁山之际,诸葛亮在给自己的大哥诸葛瑾的信中,特地提到过年方八岁的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顺便说一句,诸葛亮还是个优秀的教育家,他在培养孩子方面的独到见解是“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诚然,历史上的神童们,大多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名垂千古的《伤仲永》就不必提了。说到三国,那个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长大之后不也挺窝囊的么?今天的一些家长,高喊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口号,早已忘却了大俗话——先赢不算赢,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啊!
诸葛瞻长大之后,善工书画,博闻强识,脑子非常聪明。但是要谈到治国整军方面,确实难以和父亲一较长短。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直插蜀汉腹地。是时,姜维被钟会绊在剑门关,分身乏术,朝野束手无策,三十七岁的诸葛瞻临危受命,亲自率军阻击邓艾。由于战术布置有误,诸葛瞻军败战死,随之一起阵亡的,还有他的长子,即诸葛亮之长孙——诸葛尚。
军败之际,诸葛瞻父子把双足深深地埋在土里,誓死不让半寸大汉国土,因而双双阵亡。在现今成都周边的德阳,还有专门祭祀这父子二人的双忠祠。诸葛亮一门,也可为祖孙三代忠烈臣了。
六、三义齐聚喜神方
静远堂之后,香火鼎盛,透过袅袅轻烟,又一座祠庙若隐若现。拾阶而下,原来是专为纪念刘、关、张三人桃园三结义的“三义庙”。从庙前石碑得知,这座三义庙原本是康熙初年修建于成都提督街,后因城市改建需要,故整体迁建于武侯祠内。现今祠庙建筑的一砖一瓦、匾额构建,全部采用原物。能够如此,也颇为难能可贵了。庙门正中的对联通俗易懂,倒也合辙押韵:“在三在,亡三亡,而今享祀犹同伴;合义合,战义战,自昔铭勋匪异人。”
走进庙内,大殿正中供奉着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塑像,与之前汉昭烈庙内刘、关、张“发达”后的造型不同,此处的三人均是一介布衣,显然符合结义的场景。
我在三尊像前的蒲团上毕恭毕敬地叩首行礼,过后退了出来。出门后又有惊奇发现,三义庙门左侧竟然有半株银杏树!正觉奇怪,回头一看庙门右侧,居然还有另外半棵银杏!这是什么情况?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四处打听,得知这两个“半株”的银杏树,原本是一棵完整的银杏树。在遭遇外力之后,被分为两半,至于是什么外力,不得而知,但神奇的是,这被分为两半的银杏树,居然没死,各自活得很好。也不知是否因庙内的“伽蓝菩萨”有好生之德,为之施了起死回生的法术?——至于个中缘由,恐怕只有植物学家能解释清楚哦。
三义庙旁有一块巨石,高两米有余,上有朱红色的三个大字“喜神方”。巨石旁,人们排着长队,轮流上前去摸那三个大字,这又是啥讲究呢?甭管了,入乡随俗嘛,随即前往排队。排在我前边的是一位当地的老大爷,老人家给我详细地介绍了这个巨石的名堂。
原来这块巨石是为了标明“喜神”所在的方位而立,故名“喜神方”。喜神,传说中能带来吉利、欢喜、智慧的神。早在古蜀王开明氏时期,蜀民就以南方为尊,这种观念与中原文化也相契合,毕竟南边是太阳升到最高的地方,美其名曰“如日中天”嘛。连当皇帝都要南面称孤,就是这个道理了。而成都人经过代代传承,逐渐定下了南方为吉利方位,也是“喜神”所在的方位。故而成都人大年初一清早,便会携家结友,出南门,游喜神。
而武侯祠的地理位置恰巧位于老成都的南门之外,老百姓一出南门就习惯性地来到这里。加之四川老百姓特别崇拜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这些大英雄,这些人有忠、有义、有财,还有智慧,真是“喜神”的不二“神”选。时至今日,诸葛亮在成都也就多了一个身份,就是最受欢迎的“喜神”。
说着话,聊着天,我跟着老大爷也就排到跟前了。老大爷精神爽朗地摸了摸最高处的“喜”字,笑嘻嘻地说:“好咯,下午打麻将不得输了!”
七、惠陵风雨过浮云
惠陵位于静远堂的西南。陵墓建筑由照壁、山门、神道、寝殿等组成。在寝殿左侧写有“惠陵”二字,“惠陵”是刘备陵墓的法定称号。根据《史记正义·谥法解》:“爱民好与曰惠。”即仁惠爱民,乐善好施之意。刘备生前就是仁慈爱民的好皇帝,故得此名。
殿内高悬清末云南名将马维骐所书“千秋凛然”匾额,意思是:千秋百代,凛然如生。语出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句。
52书库推荐浏览: 马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