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引起不同一般的反应,但绝不丧失诚意。
通过各种心理战可以看出对手的内心:
1.提出两面性的质问
说话模棱两可的原因,大概不外乎下面三种:
第一种:有意掩饰自己的真心;
第二种:对自己的意见没有意见;
第三种:故意不表明自己的立场,以便不卷人某种是非。
学者或是评论家,应记者的要求对微妙的问题发表意见的时候,虽然会说出一
个结论,最后,总是再加一句:“但是,也有另一种可能。”
老奸巨猾的企业主管,在开会时,就懂得把这种“两面性”很巧妙地运用在他
的话里,以便事后有个申辩的机会。
例如,他会说:“这个问题可说是燃眉之急,因此,我必须慎重考虑。我打算
尽可能迅速地想出一个万全的对策。”
这句话,既可解释为“很快就想出对策”,也可以解释为“花点时间好好去研
究”。
妙就妙在不管事情如何演变,他都可以卸除责任。
交谈之中,如果对方所说的内容,有浓厚的“两面性”,那就表示其犹豫不已,
有意避免造成统一性的印象。
若想揭他的真心,这种“两面性”的理论,也可以成为有效的利器。
也就是说,当对方只强调事情的一面来下结论,你就要发出强调另一面的质询,
借此套出他的真意。
当然,“欲速不达”是真理,“打铁趁热”也是真理。每一件事情必有它的两面
性,关键是如何视情况而做应变。
他下的决定如果站不住脚,只要向他强调“两面性”,他的结论就会轻易地有
了改变,或是迷疑丛生。
相反,如果意志甚坚,则任你如何强调“两面性”,他还是无动于衷,绝对不
会改变他的结论。
2.轻易回答“我懂了”
俗语说:闻一知十。世上就有只听对方说出“一”,就能知道“十”这种脑筋
奇灵的人。
但是,这种人毕竟不多,以一般人脑筋,闻“一”知“一”才是正常。
如果跟你初次见面的人,来个闻“一”知“十”的态度,你得有个戒意才是。
因为对你的性格,或是心态所知无多的人,闻“一”就摆出知“十”的态度,
那就表示,他很可能“不愿意再听你说下去”。
他之所以不明示拒绝的态度,是因为屈服于你给他的心理压力,才无法把拒绝
之意说出来。你的话说不到一半,他就说“我懂了”,对这种人,你就有必要让他
更“了解”你的话。
3.以粗野、无礼的态度待你
大厦、工厂、公司的人口处,都有管理员、警卫之类的人把守,访客都要在他
那里登记,或是被询问一番。
一般人对这些管理员、警卫的印象不怎么好。据说,这些人当中的多数对来访
的人态度不佳。
所谓“态度不佳”是说以不客气的口气询问,或是对来访者的询问,爱理
不理。
其实,管理员、警卫之所以如此,也有他们的苦衷。管理员、警卫的职责就是
防止歹徒人内,初次来访的人,当然都要问清身份,也就是说来历不明的人,都成
为他们警戒的对象。
人一旦有了戒意,态度难免粗野、不客气。事实上,来过数次,彼此都熟了,
他们就反而先微笑、打一个招呼,让访问者觉得很亲切。
通常,初次见面也有该守的礼节,如果对方一反这种礼节,态度不逊、出语无
礼,那就表示,他对来者有防范,所以,故意用这种态度来扰乱你。你若看出他有
这种行为,就该冷静对付,切莫上了对方的扰乱策略。
4.想探出你的私人秘密
一般而言,任何人都不喜欢被素未谋面的人侵人自己的私人领域,因此,平时
都刻意保护这种私密领域,以免被无端侵人。
可是,在交谈中,这种私密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揭破,那时候,我们就错觉为
对方是相知已久的人,甚至对他发生某种亲密感。
其实,进一步分析对方之所以侵人你私密领域的目的,你就能明白他深层心理
中的意图。
当初次见面的人,毫不客气地问到你私密性的问题,可别以为他是对你抱有好
感,你应该注意他想探出什么,而加以防范才是。
当你弄清了他的真意,如果绝无碍处,你才可以进一步跟他交谈。
如果不注意这些,糊里糊涂地每问必答,有一天,说不定你就遭到某种攻击,
造成悔之已晚的结果。
5.“面无表情”,其实是“表情特多”
初见面的时候,如果“面无表情”,谁都觉得这个人既难看穿其真心,也难以
对付。
照说,双方初次见面,该来个外交辞令。不管心里有何感想,微笑一下总可以
的吧!可是,就有一见面便“面无表情”,使你无从接近的人。
有此表情的人,你问他什么,他总是显得反应迟钝,脸上也无喜怒哀乐的表情。
52书库推荐浏览: 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