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看破人心全书_路遥【完结】(92)

阅读记录

  究的问题有相通之处。

  汉高祖刘邦年轻时做客吕公家,吕公见刘邦相貌奇特,当时就决定将唯一的千

  金许配给他。那就是后来也闻名一时的吕后了。

  三国时的桥玄,初见曹操便直断其有安百姓的才能。桥玄观察曹操的一言一行,

  心中便已明白此年轻人不简单,因而也就给了很高的评价:“卿治世只能臣,乱世

  之奸雄也。”是说曹操在太平无事的时候可以当一个能干的大臣,而在生逢乱世的

  时候能成为世间的奸雄。据说曹操“闻言大喜”,认为桥玄是了解自己的人。而后

  来事情的发展也充分地证实了桥玄的预言。

  三国时,魏国的刘邵写了一本《人物志》,这里边将人分了很多类型,并分别

  加以不同的分析,探测不同的实质,其中有一篇《八观》提供了识人的8种方法和

  观点,用以观察各种人的才性,颇有参考价值。

  识人,不是一般的看人,要做好识人这一步,需要坚持一些原则和运用要领的。

  至少要掌握3个原则:

  1.从外部表现看内部实质

  识人当然是从人的外部表现开始,但是却不能停留在外部表现,而要从一个人

  外在的表现来看出他(她)内在的品性,这样做方是正确的识人之道,然而这都实

  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人的外在表现一般包括人的精神面貌,体格筋骨,气质色相,仪态容貌和言行

  举止等。《人物志》共列出了九征,分别为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

  根据这九种外在的表征,可以看出一个人所具有的性情,从而了解他(她)的破平,

  明暗、勇怯、强弱、躁静、惨怪、衰正、态度,缓急,等等。

  《人物志》所采用的十二分法,把形形色色的人,根据性情归纳成十二种不同

  的类型,通过进一步分析其利弊,便可以为知人善任提供有力的参考。

  2.由显著表现看细微个性

  我们做事情的原则,在于由小见大,由微见著。但是识人的要领,则正好相反,

  而在于由显见微。

  有些人常常东张西望,心浮气躁,有些人则安如泰山,气定神闲。前者的表现,

  往往是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的人,而后者则很可能是临危不乱的高人。要从这些

  人所具有的明显特征中看出其细微的性格特征来,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尤其

  需要领导有丰富的经验,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要深人进行了解,从他

  (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细微动作方面来研究和考证他(她)的修为和言行。

  只有这样,老板识人才不致于犯错误而看错人。

  3.认识共同点,辨析不同处

  人看来看去,似乎只有那么几种类型。然而只要再细加分析的话,那么也不难

  发现,其实同一类型的人,往往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情。从这些不同的差异中看出

  其共同的本质,还要从共同中发现各自的差异,也是极为必要的。

  因为这种差异也往往不能忽视,甚至会造成不同的后果。例如,历史上的王莽

  和诸葛亮,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结果王莽篡位,而诸葛亮则为蜀国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

  同样都是干事积极,劲头十足,有些人只是在瞎胡闹,看上去忙忙碌碌,其实

  什么成结也没有。而有些人则卓有成效,一件一件的事情都安排得井然有序,成绩

  斐然。同样都是能言善道,有些人只是在空口说白话,虽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但只要真把什么事情交给他(她),则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而另一些人则说话算数,

  说到做到,办起事情来相当的可靠。

  有人往往缺乏定性,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令人捉摸不透。对于这种人,最好

  不要信任他(她),否则也只能是自吞苦果。作为领导,千万不要期待完美无缺的

  人,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是行不通的。领导用人,贵在知人长短,取其所

  长,避其所短,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他(她)的才能,为公司作出最

  大的贡献。

  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事例。李德裕少时天资聪明,见识出众。他的父亲李吉甫常

  常向同行们夸奖李德裕。当朝宰相武元衡听说后,就把李德裕召来,问他在家时读

  些什么书?言外之意是要探一探他的心志。李德裕听了却闭口不答。武元衡把上述

  情况告诉给李吉甫,李吉甫回家就责备李德裕。李德裕说:“武公身为皇帝辅佐,

  不问我治理国家和顺应阴阳变化的事,却问我读些什么书。管读书,是学校和礼部

  的职责。他的话问的不当,因此我不回答。”李吉甫将这些话转告给武元衡,武十

  分惭愧。对此,便有人评论说:“从这件事便可知道李德裕是作三公和辅佐帝王的

  人才。”长大以后,李德裕真的做了唐武宗的宰相。

  智慧之人会从扑朔迷离中判明真实情况,这种方向感有助于在实际的处事中保

  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从而洞察事情的本质。这是领导者必具的才能,又是

52书库推荐浏览: 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