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散文随笔_路遥【完结】(26)

阅读记录

  苦闷和失落的青年人,反过来说,当社会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时,青年人自己又应如何正确对

  待人生,对待生活。这样就形成了交叉对比。甚至情节也要对比,如前半部写村,后半部写

  城市,这也形成一种对比。当然这不能是机械的理解,我的意思是在构思作品时,为了使矛

  盾冲突更典型更集中,要在各个方面形成对比,使矛盾有条件形成冲突。

  问:作品中的所谓”悬念”重要吗?

  答:是很重要的。有的作品,一开始就“露”,读者盾了一、二章,就知道结局是什

  么。而你偏偏应该写成一开始是

  这样,而中间发生了读者意料不到的大转折,而这种变化,你根本不能让读者一开始就

  感觉到。要善于隐蔽情节的进展,善于隐蔽矛盾冲突的进展。有些人缺乏这些,所以作品得

  很露,抓不住人。如果你作品的跌宕多的话,那么,当第一个跌岩完了的时候,读者的心就

  要被完全抓住。如《在困难的日子里》,那个女同学对主人公最关心的时候,他认为自己自

  尊心最受伤害的时候。这个跌宕,抓住读者看下去,而一直到最后一个跌宕:读者认为,他

  肯定是要回去了(可能有聪明的读者,会感到他会留下),但想不到最后来了个根本的转

  变。

  我写的作品往往是这样的,人物和情节来个360度的大转折,最后常常转回到了原地

  方,就在这个转折的过程中,让读者思考。当然这只是构思方法的一种,其他方法也是可以

  的。作者要善于把作品的意思和人物关系隐蔽起来,不要一下就把气冒了,要到该揭示的时

  候才揭示它。当然,作品的构思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各人有各人的构思习惯,这只是我

  的习惯,不能要求别人都一样。总之,矛盾的发要多拐几个弯,不要只是一个弯,它体现了

  矛盾本身的复杂性。考虑问题的时候,可以从这个方面考虑,也可以再从反向考虑。

  问:能不能谈谈你开掘作品主题方面的体会?

  答: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能孤立地讲主题,它必然和人物、情节融合在一起。作家在构

  思时,主题、人物、情节是同时进行的。如果你写不出矛盾,写不出人物,也就没有主题。

  咱们现在考虑作品的习惯,往往是要先有个思想,当然,有时也需要先就没有主题。咱们现

  在考虑作品习惯,往往是要先有个思想,当然,有时也需要先有一个思想。关键是人物关

  系、情节,如果你把人物关系处理得很准确,很有典型意义,那你的主题也就有了典型意

  义。如果其他东西都站不住脚,仅仅有个正确或者尖锐的思想,那是根本不行的。主题的深

  度,离不开人物的深度和对整个社会问题认识的深度。

  问:作品构思好以后,你又怎样选择“切入”部位呢?

  答:对我来说,如何选择作品的开头是很困难的,有的时候,写了几十个开头,自己都

  不满意。这个“切入”她似乐曲的第一个音符,它决定了会把作品定在什么调上。一般来

  说,短篇小说把“切入”的部位放在事物矛盾发展的后半部分,写的是接近结局部分的那部

  分生活,而把前边的发生、发展插进去写。我的意思,是中篇小说的切入部位要比短篇小说

  再靠后些,一般选择矛盾发展已经要进入高潮部分作为作品的切入部位。譬如《人生》,在

  高加林卸掉教师职务以前,他也有许多生活经历,但作品要和选择高加林被卸带领作为切入

  部位。因为高加林的卸职,已经进入矛盾发展的高潮部分,他怎么教学,把这写到作品里没

  有意思。高加林教学再好,你写进作品者看下去,因为没有形成矛盾,而高加林教师职务一

  卸,各种矛看骤起,接近于决定这个人物命运的尾声部分。当然,作品应该是这样的。当尾

  声部人写到高潮的低落,这又应该暗示了生活一个新的开端。巴尔扎克的作品就是这样的。

  但这决不是说,要接着写下去,但它必须有某种暗示。如高加林扑在地上的一声喊叫,读者

  可能会感到某种新的开端,但你不一定再写下去了。有些作品没有暗示,就让人感到很窄,

  好似戛然一声,把弦崩端了。最后一声应该是悠长的、颤拌的,不要猛地一声把弦崩断了。

  崩断了的效果不好,就似一首好的歌曲,应该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对事物的下一步发

  展,在结尾中给予某种暗示,会使作品更深刻、意境更宽阔些。

  问:你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定不去的时候?

  答:经常有。譬如《人生》中德顺老汉这个人物,我是很爱他的,我想象中他应该是带

  有浪漫色彩的,就像艾特玛托夫小说中写的那样一种情景:在月光下,他赶着马车,唱着老

  的歌谣,摇摇晃晃地驶过辽阔的大草原……在作品中他登场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能把他写

  得比较好,写到去城里掏大粪前,我感到痛苦,没有办法把他写下去。尽管其他人物都跳动

52书库推荐浏览: 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