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_梁启超【完结】(21)

阅读记录

  思大有所逞。与中国既定约,而复借端毁弃之。于是中法战事开,法水师提督格

  鲁比,预定战略,其海军先夺海南,次据台湾,直捣福州,歼我舰队,其陆军则

  自越之东京,出略云南贵州,如是则水陆两者必大有所获,将来东方权力,可以

  与英国争衡。于是格鲁比一面电达本国,请给军需并增派军队,一面乘福州之无

  备,轰我船厂,坏我兵船,一面以陆军迫东京。当时南方之天地,大有风云惨淡

  之观,李鸿章乃行伐谋伐交之策,思嗾英德以牵制法人。时曾纪泽方充英使,受

  命办此事。虽未能成,而法政府因之有所顾忌,增兵筹饷之案,在议院否决。格

  鲁比时方攻台湾之淡水不能下,安南之陆兵,又为黑旗所持,不得行其志,忽接

  此案否决之报,大愤几死。法人乃先请和于我。李鸿章此役以后,其外交手段,

  始为欧人所注视矣。

  当法事之方殷也,朝鲜京城又有袭击日本使馆之事,盖华兵韩兵皆预有谋焉。

  朝鲜之为藩属、为自主,久已抗议于中日两国间。纠葛未定,日本乘我多事之际,

  派伊藤博文来津交涉。乃方到而法人和局已就,李鸿章本有一种自大之气,今见

  虎狼之法,尚且帖耳就范,蕞尔日本,其何能为?故于伊藤之来也,傲然以临之。

  彼伊藤于张邵议和之时,私语伍廷芳,谓前在天津见李中堂之尊严,至今思之犹

  悸,盖得意时泄宿憾之言也。伊藤此行,亦不能得志,仅约他日朝鲜有事,甲国

  派兵往,须先照会乙国而已,所谓天津条约者是也。虽然,此约竞为后此中日开

  衅之引线矣。

  李鸿章对朝鲜之外交,种种失策,前章已言之矣。然因此之故,天津条约,

  遂至变为马关条约。呜呼!庄生有言: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钜。善弈者每于至

  闲之着,断断不肯放过。后有当此局者,可无慎欤。战事至甲午之冬,中国舍求

  和外,更无长策。正月,乃派张荫桓、邵友濂讲于日本。日本以其人微言轻也,

  拒不纳。乃更派李鸿章。二月遂行,随带参赞李经方等,以二十四日抵马关,与

  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开议。翌日首议停战条件,日本首提议以大沾、

  天津、山海关三处为质。辩论移时,不肯少让,乃更议暂搁停战之议,即便议和。

  伊藤言:既若尔则须将停战之节略撤回,以后不许再提及。彼此磋磨未决。及二

  十八日,第三次会议,归途中因(中缺)日官闻警来问状者,络绎不绝,伊藤、

  陆奥亦躬诣慰问,谢罪甚恭,忧形于色。日皇及举国臣民同深震悼,遂允将中国

  前提出之停战节略画押。口舌所不能争者,籍一枪子之伤而得之。亏是议和前一

  节,略有端绪。当遇刺之初,日皇遣御医军医来视疾,众医皆谓取出枪子,创乃

  可疗,但虽静养多日,不劳心力云。鸿章慨然曰:国步艰难,和局之成,刻不容

  缓,予焉能延宕以误国乎?宁死无刺割。之明日,或见血满袍服,言曰:此血所

  以报国也。鸿章潸然曰: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其慷慨忠愤之气,君子

  敬之。

  遇刺后将旨慰劳,并派李经方为全权大臣,而李鸿章实一切自行裁断,虽创

  剧偃卧,犹口授事机,群医苦之。三月初七日,伊藤等将所拟和约底稿交来。十

  一日,李备复文,将原约综其大纲分四款,一朝鲜自主,二让地,三兵费,四通

  商权利。除第一朝鲜自主外,余皆极力驳议。十五日,复另拟一约底送去,即拟

  请赔兵费一万万两,割奉天南四厅县地方等,日本亦条条驳斥。十六日,伊藤等

  又备一改定约稿寄来,较前稍轻减,即马关条约之大概也。是日鸿章创已愈,复

  至春帆楼与日本全权大臣面议。刻意磋磨。毫无让步。惟有声明若能于三年内还

  清偿款,则一律免息,及威海卫驻兵费,减一半耳。今将其条约全文列下:大日

  本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定和约,俾两国及其臣民重修

  平和,共享幸福,且杜绝将来纷纭之端,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日本帝

  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

  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清帝国

  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

  鸿章,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为全权大臣,彼此较

  阅所奉谕旨,认明均属妥实无阙,会同议定各条款,开列于左:第一款 中国认

  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

  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第二款 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

  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O 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

52书库推荐浏览: 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