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位置,于是政府以此役任之。此亦可为河防史上添一段小小公案也。今录其奏
议所用比国工程师卢法尔勘河情形原稿如下:一、雒口至盐窝沿河情形 河身
黄河自河南龙门口改道以来,水性趋下,由北而东,奔流山东,入大清河,遂取
道入海。其始东奔西突,人力难施,至两年以后,河流已定,方筑堤岸。河流曲
折,其堤岸亦因之而曲折。迨河流变迁,堤岸不能俱随之变迁。临水远近不等,
然堤岸全无保护,任水漂刷。现在小水河面,约宽九十丈至一百五十丈,河底则
深浅不一,有河面宽处,水深仅四五尺,不便行船者,有河面忽窄,水深至三丈
者。河流朝夕改道,旋左旋右,临流之岸,即为冲刷,带至流缓之处,又淤为滩。
官民则任水所为,向无善策,惟于险处救急,决处补苴。而沿河常见岸土,于四
五足高处,塌陷入水,际此隆冬,水小流缓,尚且如此,化冻之后,大汛之时,
水大流急,更当如何?下游低岸如此,上游土山一带,不问可知。无怪黄河泥沙
之多,为五大洲群流之最也。大汛时堤内沙滩,全为漫淹,因河底浅深不一,河
身亦俯仰不一,故流水速率,处处不同。且下游之地极平,每里高低,不逾五寸,
河流甚缓。容水之地,日益以隘,淤垫日高,年复一年,险上加险。职此之故,
堤外之地,较堤内之滩,有低一尺者,有低至七八尺者。监工路过杨史道口时,
曾将河面测量,计水面宽百三十八丈,河底最深二丈三尺,流水速率一秒钟约四
尺。按此推算,每秒钟过水之数,约五万七千四百五十六立方尺,容水面积约一
万三千六百八十方尺。又在盐窝上游测量,计此处水面仅宽一百零二丈,河底最
深一丈二尺,容水面积约九千一百八十方尺。斯时杨史道口尚未合笼,太溜半归
决口,不走盐窝,理合声明。至盛涨时,过水数目,言人人殊。按照两处地方文
武官员所指示水志,计杨史道口容水面积应系三万六千一百八十方尺。盐窝容水
面积应在二万四千四百八十方尺。因大水速率,无从探询,致过水之数,不能复
计。然不知进水之数,断难定河面宽窄堤岸远近之数也。计自雒口至盐窝约三百
七十里。 民埝,滨河之堤,谓之民埝,系民所修,官所守,为现时东水最要之
堤也。民埝距水,远近不等,有即在水滨者,有离水至三四里者,当时修造,任
意为之,并无定理,甚至其弯曲有令人不可解者。其高低厚薄,亦各处互异,有
高于现时水面九尺者,有高至一丈五尺者,高逾沙滩五尺至八尺不等,高逾堤外
之地亦九尺至一丈五尺不等,其堤顶有宽二丈四尺者,有宽三丈六尺者,新筑之
埝则较厚。忽高忽低,忽厚忽薄,其收坡亦斜直不同,良可异也。看守民埝,朱
甚周密,为水挖刷之处颇多,并无随时修理,积年累月,不至于决陷者几希。民
埝皆以极松淤土为之,并无焦泥,入地不深。即有焦泥,不难挑取。埝顶可行大
车、坐车、手车,轨道甚深,过路处或堤坡而上下,或截堤而低之。堤上筑盖民
居,并不加宽培厚,凡此皆最易损堤者。查泰西各国堤工坡上种青草,不惮讲求,
不惜钜费,盖草根最能护堤也。此处之堤,都不种草,一二处偶尔有草,为民芟
除净尽,甚至连根拔起。据云系取以烧锅,或喂牲口,殊不知无草则堤难保,堤
难保则水患不旋踵矣。愚民不思,其属可嗤。耙草之器,最能损堤,应悬厉禁,
不准行用,此亦保堤之一道。盖草既拔去,堤复耙松,大风一起,堤土飞扬,堤
顶遂逐渐而低,堤身亦逐渐而薄,此器为害,不亦大哉?沿河之堤,有种柳已成
荫者,有初栽仅盈尺者。柳根最能固堤,应于沿河堤岸一律遍栽,设法保护,不
准攀折。并行种藤,更为坚实,柳条藤条,俱可编埽,筑堤较秸料坚固远甚,且
可随处就近取材,毋须更出资采买,一举两得,莫妙于此,何惮而不为之耶?
大堤,大堤系公家所修,距民埝甚远,而远近处处不周,且多弯曲,殊不可解。
现在此堤虽有如无,大不可恃。堤上居民鳞次栉比,全成村落,即取堤土以筑其
居,致堤残缺不全。且过路之处,切与地平,竟成大口。堤上坡上,亦多种麦,
颇能损堤。盛涨时民埝尚决,大堤未有不溃者也。该堤宽处,其顶尚有三丈六尺,
高一丈二尺至一丈六尺不等,然完整者绝少。闻杨史道口水决民埝竟能走溜入小
清河,淹溺村落,贻害居民者,良以大堤旧口未修,使水有隙可乘耳,询诸河官,
何以大堤之口不堵?据答百姓不愿,今若修大堤,则千余村之居民,必环起而攻
等语。可见修大堤非特无益,且不洽舆情也。
大堤之外,居民甚多,有数百十户成村者,有四五家自立门户者,或筑围堤
自护,或建高阜而居,大抵皆预作防水之计。村外周围之地,颇属膏腴,居民即
52书库推荐浏览: 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