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_梁启超【完结】(29)

阅读记录

  敷药,不问其毒发于何处,非良医之所为也。黄河在山东为患,而病原不在于山

  东。若只就山东治黄河,何异于按疮敷药?虽可一时止痛,而不久旧疾复作矣,

  盖其毒未消,其病根未拔也。夫水性犹人,初本善也,若不导之、教之,性乃迁

  矣。天之生水,原以养人,何尝以害人?乃人不知其性,不防其迁,遂使肆为暴

  虐,生民昏垫,国帑虚糜,终无底止。推原其故,良因治水仅就一隅,不筹全局。

  今若一误再误,恐徒劳无功耳。欲求一劳永逸、宜先就委窃原。由山东视黄河,

  黄河只在山东。由中国视黄河,则黄河尚有不在山东者,安知山东黄河之患,非

  从他处黄河而来?故就中国治黄河,黄河可治。若就山东治黄河,黄河恐终难治。

  请详言之,溯黄河之源,出于星宿海,取道甘肃,流入蒙古沙漠,改道多次,始

  至山西,已挟沙而来矣,道出陕西,又与渭水汇流,其质更浊,再穿土山向东而

  出,拖泥带水,直入河南,所至披靡、水益浑矣。此即黄河之病原也。下游之病

  良由此,主治之宜在病原加意。盖下游停淤之沙,系从上游拖带而来。上游地高,

  势如建瓴,且两面有山约束之,水流极速,沙不能停,迨一过荣泽一派,平原水

  力遂杀,流缓则沙停。沙停则河淤,河淤过高,水遂改道,此自然之理。证诸往

  事,已有明证。惟一河改道,万姓遭殃,转于沟壑,死于饥寒,从古迄今,不知

  凡几。而黄河则南迁北徒,畅所欲为,以开封为中心,自辟半径之路,于扬于江

  北中间千五百里扇形之地,任意穿越,虽齐鲁诸大峰,亦难阻制。河水所经之处,

  沙停滩结,民叹其鱼,防不胜防,迄无良策,补偏救弊,劳民伤财,其祸较疾病

  刀兵尤为猛烈。然天下无不治之水,虽非易事,尚非人力难施。其法维何?曰求

  诸算学而已。 治法,夫治法岂易言哉!黄河延袤中国境内,计一万余里之长。

  地势之高低,河流之屈曲,水性之缓急,含沙之多少,向末详细考究,并无图表。

  问诸水滨,亦鲜有能答之者。今欲求治此河,有应行先办之事三:一、测量全河

  形势。凡河身宽窄深浅,堤岸高低厚薄,以及大水小水之浅深,均须详志;一、

  测绘河图,须纤悉不遗;一、分段派人查看水性,较量水力,记载水志,考求沙

  数、并随时查验水力若干,停沙若干。凡水性沙性,偶有变迁、必须详为记出,

  以资参考。以上三事,皆极精细,而最关紧要者,非此无以知河水之性,无以定

  应办之工,无以导河之流,无以容水之涨,无以防患之生也。此三事未办,所有

  工程,终难得当,即可稍纾目前,不旋踵而前功尽隳矣。若测绘既详,考究复审,

  全局在握,便可参酌应办工程,以垂久远,犹须各省黄河,统归一官节制,方能

  一律保护,永无后患,但照此办理,经费必钜。然欲使一劳永逸,宜先筹计每年

  养河之费若干,堵筑之费若干,蠲免粮钱若干,赈济抚恤若干,财产淹没若干,

  民命死亡若干,并除弊后能兴利若干,积若干年共计若干,较所费之资,孰轻孰

  重,孰损孰益,不至于犹豫矣。按照图志,可以知某处水性地势,定其河身。由

  河身,即可定水流之速率,不使变更;水面之高低,不使游移。凡河底之浅深,

  河岸之坚脆,工料之松固,均可相因,无意外之虑。此皆算学精微之理,不能以

  意为之。定河身最为难事。须知盛涨水高若干,其性若何,停沙于河底者几多,

  停沙于滩面者几多,涨之高低、速率不同。定河身须知各等速率,方能使无论高

  低之涨,其速率均足刷沙入海。河形弯曲,致生险工,亦须酌改,然大非易事,

  非详慎推算不为功。盖裁弯取直则路近,路近则低率,即地势高低之数增。低率

  增则速率亦增,速率增则过水之数亦增,于盛涨时尤宜并上下游通行筹算后,方

  可裁去一弯。盖裁弯能生他险,不可不虑,此亦非但凭眼力可为之事。

  河堤所资以束水者也,须并河身一同推算。即入水斜坡,统须坚固,以御异

  常盛涨,方不至误事。至堤之高低、厚薄,则视土性之松实,料质之坚脆耳。至

  应如何造法,亦须视水线高低,水力缓急。所需材料,总以能御水挖为妙,不必

  尽用石堤,亦毋庸尽用料埽,盖土堤筑造坚实,护以柳树草片,亦足以御寻常水

  力。查各国护河之堤,多以土为之,并无全用石工者。但须推算合法,位置得宜,

  看守不懈,勿任践踏耳。其石堤料场,只于险处用之。总而言之,可省者宜省,

  不可省者必不宜省,然非测算精详不可。监工兹绘堤式两种,似与黄河合宜,何

  处应用何式,则俟临时查勘,因地制宜,非谓全河均应改用也。惟无论需用何种

  材料,均须采择上品者方能坚久。大水时河流至堤根,小水时河流在两岸之中。

52书库推荐浏览: 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