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谣_黄国荣【完结】(34)

阅读记录

  沙一天走进办公室,放下包就拨了章诚的电话,叫他到他办公室。

  章诚这份材料着实叫沙一天费了心思。那一天书商请客,就是因为他,阴差阳错,跑了路还贴了饭钱。更可恶的是弄得他心情不好,在葛楠面前编了谎话,搞得他不能在葛楠面前堂堂正正说话,其中的不快虽然无人知晓,但沙一天心里的不痛快如鲠在喉,弄得他挺难受。说穿了,沙一天骨子里还是惧葛楠,尽管他年龄比她大。职务比她高,工资拿得也比她多,可家庭背景让他没有底气,人家是市长的千金,他是锅炉工的儿子,葛楠跟他结婚,总有那么点下嫁的味道。他知道葛楠的脾气,她最看不起小男人气,可他知道自己肚子里装的尽是些小男人伎俩。当初他之所以说谎,是因为他非常清楚,他要是真的照实说出事情真相,她会笑他,他最怕她笑他。葛楠其实并没在沙一天面前耍过小姐脾气,但那种居高临下俯瞰别人的优越感是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她一举手,一投足都表现出自己的某种特独的习惯。习惯是每个人都有的,比如贾贵的习惯是不愿坐,喜欢在别人面前站着并且弯着腰。乡民的习惯是擤了鼻涕随手往身上擦,而且随地撒尿,有妇人从背后经过还跟人打招呼说话,毫无忌讳;杨贵妃的习惯是喜欢吃从广东骑马送往长安的鲜荔枝。葛楠的习惯没什么特别的,她只是好使唤他。两个人在家里,屋子里回响的大都是葛楠的一道道旨意。沙一天,你帮我把菜洗一洗好吗?沙一天,你上街去买瓶酱油好吗?沙一天,我新买的那个发卡放哪儿啦?沙一天,麻烦你帮我把洗脚水倒了好吗?习惯当然是从小养成的,从小到大她就是这样指使保姆的。加上父母与外人交往的方式、别人对她父母对她的献媚、她向父母索取物质的方法,这一切的一切,潜移默化地滋养了她这一习惯。爱好也罢.痼癖也罢,习性也罢,习惯便成自然,已经自然了想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非真的脱胎换骨。脱胎换骨必须有非脱胎换骨的特殊条件,一般情况下,一个人要是忽然改变自己的习惯,人家反会以为这人神经出了毛病。

  那晚上,沙一天心里那根鱼刺一直鲠在那里隐隐作痛,只能独自默默地消受。沙一天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翻开章诚的材料。没想到章诚竟救了他,这份材料很快让沙一天扔掉r不快。章诚独特的眼光,分析问题的透彻,主张的独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让沙一天佩服又嫉妒。他把省店向出版社移交总发行权,归纳为矛盾的转移,实际是把两大包袱推到出版社的肩上:一是库存包袱,二是周转资金包袱。因为省店库存已经过亿,周转资金已经赤字,完全丧失总发行备货和周转的能力,只好将总发行权还给出版社。图书经营方式由包销改为经销,实际是由风险经营改为无风险经营。经销的概念是,发货店不备货,省店这个中间环节,向全国征订到一百本,就向出版社要一百本;征订到十本,就跟出版社要十本,至于够不够起印数,出版社备不备货,备多少货,省店一概不管。这样等于把发货店这个本来与出版社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间环节,变成了纯粹的中转环节,一切风险全推给了出版社。面对全国流通渠道几乎丧失的现实,出版社必须更新观念,按照市场的客观要求,以发行为龙头,按图书这个特殊商品的本质属性,调整出版社内部机制,全面实行改革,重新培育、建立出版社自办发行的渠道。章诚提出了一整套机制改革的方案。

  沙一天蹲机关快十年了,他还从来没这样一口气看完过别人写的材料,或许是心虚,或许是工作逼迫,社里的现实已经让他后悔到出版社,财务科频频向他告急,全社八十号人,要吃要喝要住要花,开门就得五千块。今日工厂要结账,明日作者要稿酬;刚兑现了年度分配,那边又要交所得税。银行账上只有十万块钱,已经亮了黄牌,除了发工资拒付一切款项。除此还有外界的压力,南风和人民是省的两个重点出版社,南风这边经济危机,人民社那边却不时传来捷报,一会说《毛泽东传》发了五百万码洋,一会说人民社每家宿舍都安了热水器,一会又说人民社季度奖一人发了一千块。这些消息像一记记重拳直捅沙一天的脑袋,捅得他头晕眼花。沙一天越来越觉得到出版社是一步错棋,这个位置不是做官,而是做难。

  葛楠提醒沙一天该睡觉了。沙一天结婚来头一次对葛楠睡觉的建议反应冷淡,葛楠发了话,他居然仍一脸阴沉。

  葛楠问:"什么事情这么严重?"

  沙一天说:"社里印新书,买纸都没有钱了。"葛楠说:"没有钱就想办法,沉重有什么用。"沙一天说:"不只是钱的问题,发行体制一改,出版社的压力

  太大,发行要自己搞了,机构人员都没有。"

  葛楠说:"那就招兵买马,建立机构,再难还能难过人家莫望山?"

  沙一天没了话。

  两个人躺到床上,房间里出现了新婚夫妻不该出现的宁静,沙一天没像往日那样主动去亲近葛楠。葛楠知道他还在想社里的事。葛楠说:"沙一天,你不要这样,也不应该这样,这样是做不了大事的。遇事不能光愁,要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好比打仗,面对敌人,不能只愁只怕,愁怕是没有用的。要分析敌人有多少兵力,装备的是什么武器,会用什么战术,然后再分析自己,然后再以己之长,击敌之短;避敌之长,掩己之短。小时候我爸常给我讲打仗的故事,听来听去就这么个道理。你自己刚到出版社,情况也不熟悉,那个章副社长不是很有才嘛!要会用人,多向行家请教,多与他们商量,有事与人商量,把最困难的事情交给群众,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52书库推荐浏览: 黄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