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件、决定、压力和形形色色的人物,我清楚地看到,当初我未能当机立
断地、开诚布公地处理水门事件;特别是当它已发展到通过司法程序的地步,
已由一件政治丑闻变为涉及整个国家的悲剧的时候。我没有能那样做。这真
是我的错误。我在水门事件上的错误,给我所热爱的祖国和我所崇敬的总统
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它给我带来的痛苦和遗憾是难于用笔墨形容
的? .这一点教训自今而后我没齿难忘。”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尼克松已悔之晚矣!
“伊朗门”背后的交易
1986 年10 月27 日,两位身份不明的伊朗人悄然来到位于黎巴嫩贝鲁特
西区的《船桅》周刊编辑部,声称有要事面见主编哈桑?萨卜利。原来,这
两位求见者是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的指定接班人,鹰派首脑蒙塔泽里的手下
喽罗,此行的目的是想求助于萨卜利这位蒙塔泽里的密友,对拉夫桑贾尼等
伊朗温和派领导人实施打击。一番寒暄之后,这两位伊朗人就向萨卜利低声
透露了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法兰秘访德黑兰的详情。早已对美
伊幕后交易有所耳闻的萨卜利一边侧耳倾听,一边若有所思。毫无疑问,麦
克法兰伊朗之行是一条极有价值的爆炸性新闻,对此进行披露报道将使自己
和自己的刊物声名大振,但也将由此得罪伊朗温和派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
遭致杀身之祸。经过再三权衡,萨卜利决定以谈话的形式登载这一消息,而
不作为头条新闻处理。于是,1986 年11 月4 日,正值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
被占领、使馆人员被扣作人质事件7 周年,《船桅》周刊公布了一条令世界
震惊的内幕新闻:长时期来美国一直在向伊朗运送武器装备和弹药等,为此
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法兰曾于1986 年5 月专程秘访德黑兰。
《船桅》点迷津 伊朗透详情
消息传出,引起强烈反响。但人们对《船桅》这样一个没甚名气的杂志
首先刊登如此重大的新闻,总觉得难以置信。
正在人们将信将疑之际,当天晚上,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在德黑兰学生
庆祝占领美国使馆7 周年的集会上,戏剧性地宣布:《船桅》杂志所载消息
完全属实。 1986 年5 月28 日,麦克法兰带着4 名助手,持伪造的爱尔兰
护照,装扮成机组人员,乘一架向伊朗运送武器的飞机抵达德黑兰国际机场。
他们带来了美国总统里根给伊朗领导人的信件和礼物。所谓信,就是一本由
里根亲笔签名的《圣经》。在签了名的那一页上,有这样一句活:“各种不
同宗教的信徒要和睦相处。”至于礼物则是象征性的,就是一把“科特”式
自动手枪和一块做成钥匙形状的蛋糕。手枪意味着美国可以向伊朗提供武
器,蛋糕则是“打开伊美关系的钥匙”。麦克法兰一下飞机就谋求与伊朗高
层领导进行接触谈判,希望通过伊朗的斡旋使美国在黎巴嫩的人质早日获
释,并以此改善美伊关系。但是,“伊朗没有上当”,“我们告诉他们,不
接受这批礼物。我们之间没什么好谈的。”5 天之后,麦克法兰等人即被驱
逐出境。
拉夫桑贾尼的一番话,使《船桅》周刊所载美伊幕后交易的消息进一步
明朗化,在西方世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中东、欧洲各国的宣传媒介对此
都作了报道。在美国,新闻记者更是四出活动,打探内情,进行追踪采访,
以致麦克法兰出现在哪儿,新闻记者就尾随到哪儿,并每每问他,他和他的
伙伴是否是假扮机组人员、使用爱尔兰护照进入伊朗的?麦克法兰傲然回
答:“我们正式代表美国政府前往伊朗,当然使用美国护照。”言词铿锵,
仿佛是为国效劳的壮举似的。
其实,他们的所作所为仅是美国政府黔驴技穷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之
策,并非是什么值得骄傲的高明之举。
以色列牵线 美伊作交易
战后,美国为维护其在海湾地区的战略利益,一贯奉行“两个支柱”的
政策,即通过武装支持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使它们成为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卫
兵”。可惜,1979 年2 月霍梅尼回伊朗领导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国王,开始
奉行“既不要西方也不要东方”的政策,并将美国视为“头号大魔鬼”,极
大地削弱了美国在波斯湾的影响力。是年底,卡特政府允准巴列维避居美国,
同时拒绝了霍梅尼冻结巴列维在美财产并将其引渡回国的要求。从此,两国
处于敌对僵持状态。 1980 年4 月,卡特进一步宣布与伊朗断交,冻结伊朗
在美一切资产,将伊朗列入支持恐怖活动国家黑名单,禁止向伊朗提供武器,
并要求其西方盟国支持这一“不屈行动计划”。 1981 年里根上台执政后,
继续对伊朗实行强硬政策,1984 年还与伊朗的死对头伊拉克恢复了外交关
52书库推荐浏览: 李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