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晟曼自传:先站住,再站高_章晟曼【完结】(10)

阅读记录

  毫无疑问,我捅到了一个马蜂窝。

  被我撤除职位的全职副秘书长是一位黎巴嫩人,他之前是那个国家的教育部副部长,他已经在世行秘书局服务了十年,用中国人的话说,是"老资格"了。首当其冲的他理所当然地跳了起来,他已经 56 岁了,我的决定无异于让他从此退休。他拼命反对,到处游说。多次找我谈话,一再地说明保留他的这个岗位是多么必要,有他在,可以为我分担多少责任和事务。

  既然我考虑好了,那就必须下决心执行,为了减少阻力,我同意给他一年的缓冲期,他离职后,世行将继续支付他一年的工资。最终他同意提前退休。

  在职能被重新设定之后,我随即召开了秘书局的全体会议,要求处长们在一个月内根据新的职责拿出自己的改革计划来。对于一个已经十一年没有任何改变的机构来说,这是让人振奋的,我从每个人的脸上都看得到渴望变化的神色。我知道,要让秘书局真正重振,必须在服务方向上进行改革,大力削减机械式的事务性工作,把人力从文字处理、文件传递等工作中解放出来,最大程度增强政策咨询和调研的功能。作为秘书长,我则要全力打通渠道,让秘书局递交的政策建议能够在管理层引起回应。这些措施像是发酵剂,当各种效应开始发酵起来的时候,大家的劲头也变得逐渐大起来了。

  "秘书局不应该只是传递文件的二传手,它应该是董事会、行长的顾问、管理当局的左右臂膀。"我利用各种场合把这个概念一点一点地传递出去,银行内部的专业人士开始对秘书局刮目相看了。接着我又开始了与人事部门的合作,期望游说更多的经济学家、分析师来秘书局工作。很显然,"到行长身边工作"是一个不错的诱惑。

  当活力被注入之后,改革变得容易起来。我开始逐层清理秘书局,解决了副秘书长的问题,下面要动的就是 5 个处长,经过审查,决定换人,至少换掉 4 人。我采取了不同方式,能够或愿意退休的尽量退休,其他的重新安排合适的工作,然后通过公开竞争申请的方式,面向全银行系统聘纳贤才。此时的秘书局是所有部门中第一个进行改革的机构,人才像过江之鲫一样涌了过来。为了让我领导的这个机构彻底脱胎换骨,我甚至做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把秘书局的名称也改掉了。

  秘书局原来的名称是 Secretary Department ,我把它改成了 Corporate Secretariat ,直译成中文,过去的叫秘书局,现在叫公司秘书部。从英文用词上看,这个机构的服务面更广了,从服务董事会和行长扩充为服务整个银行,而在内容上则更多地偏重于政策和实务。

  秘书局更名,在世行五十年历史上是第一次。

  新名称被一直沿用至今。

  我终于没有让沃尔芬森失望。我在不增加预算、不铺新摊子、不造成职员重大变动、不给银行带来动荡的前提下,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秘书局的大部分改革事项。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三条原则,第一是过程透明、民主,第二是充分信赖团队,第三是原则不变、方向不变,但要尽量照顾每个人在待遇上的要求和安排。

  进入 9 月,换血后的秘书局精神抖擞地投入到了年会的筹备工作中。年底,世行进行了例行的职员问卷调查。以前的调查对秘书局的满意度总是最低的,而这一年竟一改常态成为最高。执董们对秘书局的工作也十分满意,美国执董琵尔丝在圣诞节前特意写了一封信给我。在信中她写道:"我一般不写信,但我要告诉你,你出任秘书长是秘书局的转折点,不仅可以感受到员工士气明显高涨,而且人员素质是一流的,这些如果离开你所采取的改革是不可想象的。"

  第10节:为朱?基主持演讲 (1)

  沃尔芬森也对秘书局的变化十分满意。在年终的高级管理人员评定中,他给我的工资增加得最多,评分也是最高的。

  对秘书局的成功改造,让我在世界银行这个人才荟萃、以傲慢著称的国际组织里引起了更多人的瞩目。它让我第一次真正了解了世行的组织文化和人员心态,通过对局部机构的变革,我不但积累了经验,也为我日后在这个机构里的发展奠定了信誉基础,赢得了说话的资本。在此后的九年里,世行先后更换了三位秘书长,他们基本上都沿用了我当年的组织架构和做法。

  1997 年底,我升任高级副行长,秘书局同仁画了一个京剧脸谱,集体送给我作为礼物。我被打扮成一个全身金甲、手舞双剑、背插四面小旗的京剧人物,背影则是一个圆圆的光环。在他们的心目中,我大概就是这样一个锐意变革、却圆润通达的东方人。

  香港年会:

  为朱?基主持演讲

  我提出,应该竭力争取到那些在此次金融风暴中倍受关注的重量级人物来参加年会,并为他们举办专场的研讨会。我们确定了下面这些名字:马哈蒂尔、朱?基、索罗斯、丘拜斯……

  秘书长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组织一年一度的世行年会。

  世行是全球最大的发展金融机构,有"经济联合国"之称。每年度的世行年会,由它与另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召开,是当年度金融界最重要的盛会,也是规模最大的国际商业巨子的聚会。到 90 年代中期,年会的平均参会人数已经超过 1 万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人士:一是会员国的政府代表团,二是国际金融界的巨头,三是传媒界,四是非官方组织。按惯例,年会一般三年一轮,其中两年在世行总部所在地华盛顿举办,另外一年定在世界的某个重要城市举办。

52书库推荐浏览: 章晟曼